[] [] [] 发布人:考试题库网 发布日期:2022-01-26 共92人浏览过

【国际战略学名词解释如下】

1、  战略概念及其演变
战略名词解释:
  战略最早源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指综合运用一切国家资源力量来维护国家生存和繁荣。
演变三阶段名词解释:
古典战略阶段名词解释:
(古希腊-18世纪)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战争的艺术》。 观点名词解释:
军事权力是政治的基础;进攻性军事政策有助于国家生存;军事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
近现代战略阶段名词解释:
(18世纪-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克劳塞维茨、约米尼。约米尼观点名词解释:
战略是在地图上研究战争的基础,是研究整个战争的艺术;强调经济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后勤供应;军事与社会互动,政治动员维持国家生存,号召建立预备役;系统提出国防建设思想。
克劳塞维茨观点:  深入认识非军事因素对战争影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政治是目的;考察精神力量(统帅,军队的美德如集体荣誉感,民众的民族精神)对战争的影响。
当代战略阶段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哈特、富勒。富勒认为战略是对战争风险的管理以求得最后和平;重视科学技术作用对战争的作用。
哈特观点名词解释:
提出大战略、间接战略概念,提出了核时代的战略思考。
2、  大战略、特点
大战略名词解释:
关注战争以外的政治因素,由哈特提出,作为高级战略其任务是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执行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反映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手段多样性、综合性。
特点名词解释:
1全局性名词解释:
对较长历史时期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策划和思考
2前瞻性名词解释:
制定战略要有远见
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名词解释:
关注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一经确定,具有稳定性,如遏制战略
4手段性和工具性名词解释:
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5对抗性和竞争性名词解释:
为了在对抗和竞争中战胜对手使用的策略
6艺术性与科学性名词解释:
依靠艺术家的天赋,战略有自身规律通过科学思考可获得。
3、  国际战略名词解释:
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指主权国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主要表现形态是国家的对外战略。其要素包括六个名词解释:
战略思维、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形势、国际战略目标、国际战略决策、国家实力、战略决策者以其战略思维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作出判断,并根据此制定战略目标,再制定战略决策,并依靠国家实力实现战略目标,构成一个国家再某时期的国际战略。
4、  国家利益、特性、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国际利益名词解释:
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据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分主要、次要利益;据时效性分长远、近期利益;据适用程度分普遍、特殊利益。常分为名词解释:
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特性名词解释:
   1层次性名词解释:
按不同标准划分不同层次有助于提高对国家安全威胁和国家福利的认识。
   2时间性名词解释:
国家利益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有限性名词解释:
国家利益不能被无限拓展,应有其限度,适当。
   4相对最大化名词解释:
界定本国利益时要考虑他国利益,相对性关系本国利益实现成功与否。
   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国际利益指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包括世界利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集体利益(部分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
   二者存在冲突,现实主义排斥国际利益,强调国家利益的利己主义。但随时代发展,二者相互融合,随政策实践的开展和全球治理概念的出现,二者相互协调,国家利益需要作出一定牺牲和克制,在主权国家能容忍的范围之内,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
    如反恐战争,既是国家利益又是国际利益,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样全球治理才成为可能。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不可能完全依靠传统的自主逻辑,而要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中寻求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兼容性。
5、  国家实力、构成、国家实力在国际战略中的应用、军事力量在国际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国家实力名词解释: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他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指一国所具备的和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指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构成
针对其构成,有不同看法,摩根索提出有9要素,克莱因提出国家权力评估公式,我国学者黄硕风也提出自己的国立动态方程。综合起来分两部分即有形的物质构成和无形的精神构成。前者为硬实力后者为软实力。
有形构成名词解释:
1地理条件,一定的地理方位和地理环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
          2人口,人口数量、密度、素质等,其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
          3自然资源,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能源和其他资源。
          4经济实力,国家实力的最基本要素,制约和影响国家实力的其他要素。
          5军事实力,核心要素,国力强弱的最直接表现。
          6科技实力,引人注目的要素,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无形构成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基础是经济制度,其核心在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2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体制。政府素质和政府技能高低影响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
          3政治局势,一个国家所维持的国际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状态。
          4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全体成员对民族根本利益的觉悟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原则是正义。
          5外交质量。
国家实力在国际战略中的应用
实力运用的过程即影响与制约对手的过程,围绕三种国家间状态即合作、冲突、竞争发生作用。
1、  国际合作中实力的运用
国际合作名词解释:
指国际行为体之间基于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可分为全球性合作和区域性合作、政府间合作和非政府间合作等。
实力的运用表现为名词解释:
实力的优势地位将给本国带来更多的相对收益,但国际法国际准则对按实力分配利益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因此实力在国际合作中的运用是有限的。
2、  国际冲突中实力的运用
国际冲突名词解释:
指国际行为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实力运用表现名词解释:
冲突爆发一定程度上基于对实力的认识,进程和结束是双方力量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战争不易爆发,双方实力相近,谈判、威慑等方式可化解冲突,但国际谈判仍以实力为后盾。第三方介入也要对其进行力量校准,故冲突的解决也有实力的运用,
3、  国际竞争中实力的运用。
国际竞争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努力超过对方。
实力的运用分单一运用和综合运用,可以使用一方面的实力,也可软实力和硬实力综合运用。
军事力量在国际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军事力量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在实践中,其主导地位虽有所动摇,但仍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对其评估的重要要素。其特殊性在于,它由诸多要素聚合而成,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
    国家对军事力量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战争和冲突,如威慑。军事力量这种使用灵活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很多国家推行国家战略、实现外交利益的手段,如对外军事援助,设立海外军事基地等但也有建立军事联盟、进行军备竞赛等。
局限性名词解释:
1片面发展军事力量对国家战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苏联解体。
2实践中,往往被滥用,随意发动战争、推行霸权主义、危害国家战略。如《大国兴衰》中,肯尼迪认为过度运用军事力量导致国家衰落。
3国际政治民主化进展、国际体系法规的完善对军事力量的使用增加了更多约束。
4.相互依存的深化使军事力量在国家战略追求中下降,局限性突出。
5.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战争对军事力量的看法。
 
6、  威慑、核威慑战略类型及局限、联盟战略、间接战略
威慑名词解释:
主要依赖于现实进行战争的能力,针对敌方的精神和意志,通过威慑瓦解对方的意志。其成功需要三个条件名词解释:
沟通信息(有明确畅通的信息通道)、威慑实力(威慑具备一定的物质力量)、可信性(让被威慑方明确如果其采取被禁止行为,威慑方会采取行动,这种行动会使被威慑方付出代价,超过采取禁止行为的收益)可以采取代价评估和风险评估。
核威慑战略类型及局限
核威慑战略是以核武器为后盾,通过威胁、使用核武器或必要时实施核打击以震慑、遏制对手的战略。实质是将核武器打击的毁灭性后果展示给对方,从而使被威慑者了解其后果而动摇行动,其成功依靠信息、实力和决心三要素。
类型名词解释:
1最大限度的核威慑战略:  主张通过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来制止对手的挑衅,如5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目标是具有先发制人式打击能力,通过第一次打击彻底销毁对方核反击能力,减少自身损失,在核对抗中掌握主动权。 特点为名词解释:
进攻性强烈,对威慑一方的核武器在质和量上要求很高,要有完善的核武器体系;极有可能导致核军备竞赛的无止境,使本国负担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名词解释:
内容是认为只要以极少量的核武器,瞄准对方重要目标,就可以对敌方构成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从而保持局势的稳定和本国安全。 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是次级强国(财政和技术较低),将敌国部分城市和民众作为抵押,能用较少投入满足本国安全,如英国。这种战略意味着一国心甘情愿放弃战略主动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机会很小,主要用于报复大国行为,另外核力量过小,很容易首次打击被摧毁,威慑能力被剥夺。
3有限威慑核战略:既不谋求最大,也不谋求最小。 内容为名词解释:
不谋求同核大国追求核力量的相当水平,而是保持一支力量足够大的投设力量,既可避免首次打击被摧毁,又可用第一次核打击剩下的力量对敌方进行第二次核报复。如法国、中国。对国家有要求,即如果提升本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如何避免首次打击不被摧毁,如何保持核报复能力都有要求,另外对如何完善本国的核力量体系也提出了思考。
局限名词解释:
每一个核威慑模式都遭反对,有其自身局限名词解释:
1、   危险性,如果失败可能引发核战争;在关键时刻,决策者理性丧失可能引发战争;在核威慑过程中,受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核实战。
2、   核威慑理论与国际社会“核不扩散”构成尖锐矛盾。国家都在力求获得核武器,核国家增多,使核战争爆发几率增加,而“核不扩散条约”并没遏制这一趋势。
 
间接战略
 
间接战略名词解释:
由哈特提出,1954年正式形成,可追溯到《孙子兵法》。是相对于直接战略而言的,指立足避开与敌手的交锋,动员国家的综合国力并强调非军事对抗手段的重要性,从而通过迂回的方式夺取胜利,这种战略思维模式就是间接战略。包括外交战略、意识形态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等。
哈特认为名词解释:
把它置于普遍真理的高度;强调战略目的是设法破坏敌手的稳定性,在心理上物理上塑造有利于本国的环境;用间接战略使敌手在心理和物理上失去平衡。
法国的波福尔 对间接战略进行推进,认为名词解释:
哈特的间接战略还是直接战略,只是用出其不意的手段来获取军事胜利;间接战略是使用军事胜利以外的手段来取得某一结果,且在实际行动中保持自身的行动自由,基本原则是确定自己行动自由的范围,尽可能扩大并维护自身行动自由也压缩敌方行动自由的范围;反间接战略的提出,反外部动作,反内部动作。
名词解释:
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心理战、宣传战;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施压,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合作、技术转让等诱使向西方靠拢;在其内部扶植代理人,颠覆其政权。
7.决策体系的构成、思想库的运行特点
  决策体系的构成名词解释:
  决策体系主要由信息、决策、智囊、执行、反馈系统五大系统组成。决策系统起关键作用,信息、智囊系统起支撑作用,各国决策体系构成中决策、智囊、执行系统是不可少的。
1.     信息系统,主要搜集、储存、传播、分析信息资料。如中情局进行信息搜集。
2.     决策系统,由若干决策者组成,是决策体系的核心,表现为个人、团体、系统决策。
3.     智囊系统,参谋系统,思想库
4.     执行系统,将战略决策付诸实践,因其作用有时会参与决策系统中。
5.     反馈系统,将战略决策的执行结果向决策系统回馈。
思想库的运行特点
思想库作为智囊系统的主要内容,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主要特点如下名词解释:
1、      独特的科学共同体,利用科学家集体智慧对政治决策提供建议,多是跨学科的。
2、      具有产业性质,体现产业化组织的色彩
3、      研究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学科的自由性,确保研究报告客观严谨准确。
4、      研究权威性、局限性、多种意见的竞争性,专业的决策者增加权威性,局限于某特定领域,思想库之间观点不一产生竞争。
5、      研究客观性,政策倾向性和同决策者保持密切联系的必要性。研究结果科学化;受政策影响但不至于被颠覆;联系密切性指决策构想到决策实践,如美民主党与布鲁金斯学会,共和党与传统基金会。
6、      独立性及对资金支持的依赖性。非政府资金支持保证其独立与政府,但根本资金来源于大资本家,为其服务。
7、      功能的多样化,可进行社会研究,为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提供咨询,可以培养人才、缔造思想,推动学术进步。
8、      影响深远性,对政府决策、社会发展、科技繁荣等产生影响。
9、      启发和推动社会舆论、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社会发展。
8.战略发展、战略决策的国内影响因素
  战略发展名词解释:
战略发展指对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及以新战略取代旧战略。有多种战略发展模式,如全局与局部模式,激进与渐进模式,自然发展战略(正常决策模式,如官僚决策等),社会性战略(外界环境变化为决策者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时机推动战略发展),强加战略(面对某种环境压力,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如朝鲜发展核武器,自身受外界压力使然)。影响战略发展的因素名词解释:
外界环境提供压力或机遇;组织内部表现为体制运行的程序、传统、历史、文化等要素;领导者个性与战略想象力。
  战略决策的国内影响因素名词解释:
1.    受国内政治制度影响,政治体制包括民主制、专制等,主要考察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可以是一种决策规则,制度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民主制决策模式是满足公民需要的模式;决策的社会特征高度发展,公民权利广泛,政府与社会多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政府过程表现为相互影响。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很难做到。
民主决策不足名词解释:
民意在决策中有矛盾作用,易受引导和控制。一方面利于动员民众,一方面,信息情报匮乏,民意对外事务理解肤浅,可能使好政策丧失。需建立民主的强政府,使政府、社会、各机构间保持合理平衡。
2.    国家的领袖、最高决策者
不论民主还是专制政府,领袖个人的经历、国内政治地位,都对决策产生影响。
3.    国际战略决策中的社会输入与动员
媒体舆论、民众、利益集团、思想库都是社会动员的力量,社会输入指社会成员对决策的广泛参与。社会动员指政府如何动用措施来塑造有利的政治氛围。
9.危机 、特点
危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决策的情势。
特点名词解释:
1、 不确定性,前景不明朗,不利于决策,需双方或多方努力,一方不配合难以解决。
2、 有演变或战争冲突的可能性,危机可能逐级升级,最后演变成战争。
3、 紧迫性,爆发有偶然性,需在短时机内解决。
4、 可控性,相关各方只要真正展开合作,可以控制。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联系我们
微信号:zqc4950【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