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考试题库网 发布日期:2022-02-08 共47人浏览过

【航空术语

1.迎角(Angle of attack)  
对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前进方向(相当与气流的方向)和翼弦(与机身轴线不同)的夹角叫迎角,也称为攻角,它是确定机翼在气流中姿态的基准。(请看迎角的插图) 
对于直升机和旋翼机,迎角的表示方法与固定翼飞机略有不同,它是指与前进方向垂直的轴和旋翼的控制轴之间的夹角。(请看迎角的另一副插图)
2. 三角翼(Delta wing)  
指平面形状呈三角形的机翼。三角翼的特点是后掠角大,结构简单,展弦比小,适合于超音速飞行。 
3. 副油箱(Droppable fuel tank)  
是指挂在机身或机翼下面的中间粗、两头尖呈流线型的燃油箱。挂副油箱可以增加飞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而飞机在空战时又可以扔掉副油箱,以较好的机动性投入战斗。 
4. 马赫数(Mach number)  
常写作M数,它是高速流的一个相似参数。我们平时所说的飞机的M数是指飞机的飞行速度与当地大气(即一定的高度、温度和大气密度)中的音速之比。比如M1.6表示飞机的速度为当地音速的1.6倍。 
5. 推力重量比(Thrust-weight ratio) 
表示发动机单位重量所产生的推力,简称为推重比,是衡量发动机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推重比越大,发动机的性能越优良。当前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推重比一般都在10以上。 
6. 翼载(Wing loading)  
翼载是指飞机的满载重量W和飞机的机翼面积S的比值W/S。翼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机动性能、爬升性能以及起飞着陆性能等。 
7. 襟翼(Flap)  
襟翼是安装在机翼后缘附近的翼面,是后缘的一部分。襟翼可以绕轴向后下方偏转,从而增大机翼的弯度,提高机翼的升力。襟翼的类型有很多,如简单襟翼、开缝襟翼、多缝襟翼、吹气襟翼等等。
8. 侧滑角(side slip angle) 
是指飞机的轴线与飞机的飞行速度方向在水平面内的夹角。侧滑角是确定飞机飞行姿态的重要参数。(请看飞机的侧滑角插图)
9. 过载(overload) 
作用在飞机上的气动力和发动机推力的合力与飞机重力之比称为飞机的过载。飞机所能承受过载的大小是衡量飞机机动性的重要参数。过载越大,飞机的受力越大,为保证飞机的安全,飞机的过载不能过大。飞行员在机动飞行中也会因为过载大于一或者小于一而承受超重和失重。飞行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过载一般不能超过8G(8倍重力加速度)。 
10. 边条(Strake) 
边条是指附加于机身或机翼机身结合处的小翼面,包括机身边条和机翼边条两种。机身边条位于机身左右两侧,宽度相等;而机翼边条则是位于机翼机身结合处近似三角形的小翼面。采用边条翼结构可以减少阻力,改善飞机的操作性。
11. 上反角(Dihedral angle) 
上反角是指机翼基准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当机翼有扭转时,则是指扭转轴和水平面的夹角。当上反角为负时,就变成了下反角(Cathedral angle)
12. 副翼(Aileron) 
是指安装在机翼翼梢后缘的一小块可动的翼面。飞行员操纵左右副翼差动偏转所产生的滚转力矩可以使飞机做横滚机动。
13. 前缘缝翼 
  前缘缝翼是安装在基本机翼前缘的一段或者几段狭长小翼(如美制轰炸机B-1B机翼上有七段前缘缝翼),是靠增大翼型弯度来获得升力增加的一种增升装置。下面用前缘缝翼的一个剖面来看看它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在前缘缝翼闭合时(即相当于没有安装前缘缝翼),随着迎角的增大,机翼上表面的分离区逐渐向前移,当迎角增大到临界迎角时,机翼的升力系数急剧下降,机翼失速。当前缘缝翼打开时,它与基本机翼前缘表面形成一道缝隙,下翼面压强较高的气流通过这道缝隙得到加速而流向上翼面,增大了上翼面附面层中气流的速度,降低了压强,消除了这里的分离旋涡,从而延缓了气流分离,避免了大迎角下的失速,使得升力系数提高。 
因此,前缘缝翼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名词解释:一是延缓机翼上的气流分离,提高了飞机的临界迎角,使得飞机在更大的迎角下才会发生失速;二是增大机翼的升力系数。其中增大临界迎角的作用是主要的。这种装置在大迎角下,特别是接近或超过基本机翼的临界迎角时才使用,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机翼上才会产生气流分离。
从构造上看,前缘缝翼有固定式和自动式两种名词解释: 
  固定式前缘缝翼名词解释:固定式前缘缝翼直接固定在机翼前缘上,与基本机翼之间构成一条固定的狭缝,不能随迎角的改变而开闭。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但在飞行速度增加时,所受到的阻力也急剧增大,因此目前应用不多,只有在早期低速飞机上使用。 
  自动式前缘缝翼名词解释:自动式前缘缝翼用滑动机构与机翼相连,它可以根据迎角的变化而自动开闭。在小迎角情况下,空气动力将它压在基本机翼上,处于闭合状态;当迎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机翼前缘的空气动力变为吸力,将前缘缝翼自动吸开。自动式前缘缝翼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应用十分广泛。
14. 后缘襟翼 
  在机翼上安装襟翼可以增加机翼面积,提高机翼的升力系数。襟翼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简单襟翼、分裂襟翼、开缝襟翼和后退襟翼等等。一般的襟翼均位于机翼后缘,靠近机身,在副翼的内侧。当襟翼下放时,升力增大,同时阻力也增大,因此一般用于起飞和着陆阶段,以便获得较大的升力,减少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 
  * 简单襟翼名词解释:简单襟翼的形状与副翼相似,其构造比较简单。简单襟翼在不偏转时形成机翼后缘的一部分,当放下(即向下偏转)时,相当于增大了机翼翼型的弯度,从而使升力增大。当它在着陆偏转50~60度时,大约能使升力系数增大65%~75%。 
  * 分裂襟翼名词解释:分裂襟翼(也称为开裂襟翼)象一块薄板,紧贴于机翼后缘下表面并形成机翼的一部分。使用时放下(即向下旋转),在后缘与机翼之间形成一个低压区,对机翼上表面的气流有吸引作用,使气流流速增大,从而增大了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使升力增大。除此之外,襟翼下放后,增大了机翼翼型的弯度,同样可提高升力。这种襟翼一般可把机翼的升力系数提高75%~85%。 
* 开缝襟翼名词解释:它是在简单襟翼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除了起简单襟翼的作用外,还具有类似于前缘缝翼的作用,因为在开缝襟翼与机翼之间有一道缝隙,下面的高压气流通过这道缝隙以高速流向上面,延缓气流分离,从而达到增升目的。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较好,一般可使升力系数增大85%~95%。 
  * 后退襟翼名词解释:后退襟翼在下放前是机翼后缘的一部分,当其下放时,一边向下偏转一边向后移动,既加大了机翼翼型的弯度,又增大了机翼面积,从而使升力增大。此外它还有开裂襟翼的效果。这种襟翼的增升 
效果比前三种的增升效果都好,一般可使翼型的升力系数增加110%~140%。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后缘襟翼以外,还有后退开缝襟翼和后退多缝襟翼,它们的增升效果更好,但同时构造也更加复杂。
15. 特殊襟翼 
  我们知道,襟翼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常用的简单襟翼、开裂襟翼、开缝襟翼和后退襟翼等均位于机翼后缘的后缘襟翼以外,还有一些与普通后缘襟翼构造有差别的特殊襟翼,如位于机翼前缘的前缘襟翼与克鲁格襟翼,以及可以在机翼上引入发动机的喷气流,改变空气在机翼上的流动状态的喷气襟翼。 
  前缘襟翼名词解释:后缘襟翼都位于机翼的后缘,如果把它的位置移到机翼的前缘,就变成了前缘襟翼。前缘襟翼也可以看作是可偏转的前缘。在大迎角下,它向下偏转,使前缘与来流之间的角度减小,气流沿上翼面的流动比较光滑,避免发生局部气流分离,同时也可增大翼型的弯度。 
  前缘襟翼与后缘襟翼配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增升效果。一般的后缘襟翼有一个缺点,就是当它向下偏转时,虽然能够增大上翼面气流的流速,从而增大升力系数,但同时也使得机翼前缘处气流的局部迎角增大,当飞机以大迎角飞行时,容易导致机翼前缘上部发生局部的气流分离,使飞机的性能变坏。如果此时采用前缘襟翼,不但可以消除机翼前缘上部的局部气流分离,改善后缘襟翼的增升效果,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增升作用。
16. 关于配平片
配平片trim名词解释: 
或称配平补片,用於飞行路径的微调,通常位于各个操纵面上,你可以看到在操纵面当中有的一部分方形的调整片,可以做长期的飞行姿态调整,以减轻飞行员操作驾驶杆的负担,通常大型飞机会有副翼及方向舵、升降舵的配平片,配平齐全。一般来说,配平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  
•最早的飞行控制系统是将操纵杆和脚踏板以钢线或是钢缆,加上滑轮等机械方式连接到翼面上,飞行员直接施力去移动控制面的角度以达到需要的动作。 
•当飞机速度愈来愈快的时候,因为气动力施加在控制面上的力量也愈大,因此在较高速度时需要输出较大的力量去移动控制面,当力量需求大过一般值时,就混造成飞机在高速时动作迟缓,一种解决的方式是加装配平片,利用反作力的原理,配平片可以协助施加更多的力量在控制面上,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因为螺旋桨飞机的引擎出力加大时,扭力会愈来愈大,或是飞机在作长程飞行时因为油料或是弹药的消耗使得飞机保持平飞的状况不一定释放开双手或是维持操纵杆在中央就可以,飞行员可能要持续施加力量以维持飞机的水平飞行,此时配平片的使用就可以利用微小角度的调整,使控制翼面固定在某一个角度上以配合当时保持飞机稳定飞行所需要的角度,而飞行员无须持需施加力量,只要维持在中央就可以。 
•当飞机的体积和速度在增加的时候,光是钢缆和滑轮配合配平片已经不能有效提供需要的控制力量,於是在控制翼面的连接触加上液压制动器,飞行员的控制输出经过钢缆达到液压制动器上,制动器再将需要的力量加诸在控制翼面上,虽然飞行员不在直接施加力量在控制翼面上,但是制动器的输出还是要根据飞行员移动操纵杆的幅度来控制。在这一方面,往往也会加上力量回馈系统,使飞行员可以感受到力量的反馈,以免输出过大失去控制。 
•使用钢缆控制方式的好处是系统成熟,缺点早期是维修不太容易,因为钢缆分布在机身内部,要检查或是抽换并不是像抽换脚踏车刹车线一般容易,在维修过程中假使接错地方,甚至会酿成飞机控制失效而坠毁的惨剧,B-29的垂直尾翼因为钢缆接反导致试飞时首席试飞员和其他多位飞行员的丧生。另外,钢缆的呆重很高,在作战时如果钢缆受到外务撞击(炮弹或是破片),很可能所能承受的力量减小,飞行员在施加较大力量时会导致钢缆断裂,解决的方式是加装不只一套钢缆形成被用系统,但是重量会更高。 
•线传飞控的主要需求是由战斗机设计而来,利用电脑辅助控制,当飞行员输出讯号时,讯号不再经过钢缆,而是电线,进入电脑後再输出到各翼面的液压或是电动马达上去输出需要的角度,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钢缆的重量的问题,增加讯号输出的稳定和精确度,设计良好的电脑和软体可以协这飞行员面对乱流或是不稳定的飞行状况,保持飞机的安全。 
•与驰静稳定设计扯上关系可以说是线传飞控的另外一项运用,因为驰静稳定设计的飞机需要持续对飞机的各控制翼面发出配平指令,这样的工作远非人力能负荷, 
•早期的线传飞控不成熟时,还是会有钢缆系统最被备份,但当系统成熟之後,钢缆系统就被抛掉不再使用,而是利用线传飞控作备份的控制系统。 
•飞机都有杆力和舵力,也有一个最稳定的巡航速度,但是即使在这个速度下,飞机一般也都会有偏航,而在起飞时的扭力跟使飞行员对于方向舵的控制变的非常吃力
这样一个例子名词解释: 
F4U-4在不进行方向舵配平的起飞时要求一直保持150磅的右舵压力,也就是说飞行员要在将近一分钟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用70多公斤的力量踩住右舵,这样来说简直是恐怖的,这跟人类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爆发力是不同的,如此就有了F4U-4在起飞前进行进行6度的右舵配平,这样的结果是使飞行员在起飞时的右舵力可以减轻为60磅,也就是大约30公斤(好象也够要命的了)。 
P51系列是7度右舵配平起飞,109尤其是后期的大功率型号比较惨,基本上要一直踩着的,不过有只能在地面上调节的调整片,这样来说负担也相对来说不是大很多。 
再说一个,比如说P39D的巡航速度是350公里左右,而P39的水平操纵面面积大概是2平方米多一点点(简单计算方法,只是让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其他的因素比如重量和高度啊湿度啊温度啊什么的不再此提供了,All Clear)大家算一下,如果在这个速度下为保持平飞,也就是一直推着2度的平尾,那么杆力是多少?答案也是几十公斤,要人命的。于是进行配平,也就是-2度的平尾配平,飞行员可以松开杆了。 
再说副翼,首先发动机是有扭力的,再有,由于方向舵一般只位于机身轴线的上方,Do335那样的爽垂尾是另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方向舵的任何动作那怕是配平也都相当于飞机的一个副翼在动作,会导致飞机滚转。即使是现代飞机,由于飞机两侧重量不同,也会发生一边倒的情况,所以要进行副翼配平,否则结果也是一样,一直要向某一侧压着杆。 
高速状态下为解决杆力过重的问题而使用配平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全都配平好后,飞机会一直保持直飞的,由于自然环境的气流啊圆的地球啊什么的影响,还需要进行细微的修正,不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配平对飞机速度的影响要比杆子小的多。 
实际操作中名词解释: 
•所谓巡航直线配平就其实是满足了“暂时的运动平衡”,一旦情况产生变化,例如加速准备战斗、减速准备降落,这种暂时平衡由于速度变化、升力变化而导致再次不平衡,所以,不是长时间续航就不用考虑“俯仰配平”。由此来看,岂不是越配越麻烦?!所以,不是特别情况(长续航、辅助拉起、滚转)配平无须太多操作,不然你配完了当前平衡,等你过一段发现机头老是上扬,你才意识到,配平还没回中呐~~~
•同样对于“滚转配平”,主要是对付发动机扭力,大马力下扭力太大,导致机身有向一边滚转的趋势,为了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就用到副翼的“滚转配平”。同样,你一减小发动机功率,这种暂时平衡就被打破了,接下来你又会抱怨机身老往一边歪,你可不还得再配?只要你喜欢“走直线”,配平会让你玩个够的。 
•再者,航向配平用到垂直尾翼上的配平片,但是要注意,这种配平也能导致机身在航线小幅度偏转的同时,机身也有滚转趋势,就是说,你垂尾配平飞了一会发现,机身也向你配的那一边歪了,不水平了。你可以有意的来个垂尾大幅度配平,马上就可以看到机身的滚转趋势!(默认是逗号、句号俩键,但要注意在IL2里并不是垂尾的配平片在左右偏转,而是整个垂尾在偏转,是把它的默认中间改变了) 
早期的一些飞机并未有完善的配平措施,有些只有俯仰配平,所以还要看机型来设置。

第一二章
数据名词解释:
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进行的一种抽象化、符号化表示。数据可以是具体的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信息名词解释:
是指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作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是数据的语义解释。
数据库名词解释:
是一组存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上逻辑上相关数据集合。这些数据主要用来描述一个或多个组织的相关活动。
数据库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其作用是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名词解释: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系统名词解释:
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数据模型名词解释:
通常是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个要素组成。
模式名词解释:
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实例名词解释:
模式的一个具体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而实例是相对变动的,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外模式名词解释:
也称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通常是逻辑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逻辑模式名词解释:
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它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也与具体的应用程序无关。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逻辑模式。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名词解释:
当逻辑模式改变时,则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逻辑模式的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名词解释: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发生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逻辑模式/内模式映象作相应改变,可以使逻辑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关系模型名词解释:
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外键名词解释:
如果一个关系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的关键字,但却是另外一个关系的关键字,则称其为该关系的外关键字,又称为外键。
关系操作语言名词解释:
代数语言,演算语言,具有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双重特点的语言。
关系代数语言名词解释:
用对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要求的方式。
关系演算语言名词解释:
用谓词来表达查询要求的方式。关系演算又可按谓词变量的基本对是元组变量还是域变量分为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具有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双重特点的语言名词解释:
如SQL语言是集查询、定义、操纵、和控制于一体的关系数据语言,它充分体现了关系数据语言的特点和优点,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关系操作语言的特点名词解释:
语言具有完备的表达能力;非过程化的集合操作语言;功能强,能够嵌入高级语言中使用。
关系完整性约束名词解释:
实体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  用户定义完整性
关系模型的特点名词解释:
关系必须规范化;模型概念单一;操作集合化。
关系的概念名词解释:
笛卡尔积D1×D2×…×Dn的子集称作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名词解释:
R(d1,d2,…dn)这里R表示关系的名字,n是关系的度,关系中的元素是元组。关系是笛卡尔积的有限子集,所以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列对应一个域。
关系的三种类型名词解释:
基本表,查询表,视图表。
基本表名词解释:
是实际存在的表,它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
查询表名词解释:
是查询结果对应的表。
视图表名词解释:
是基本表或其他视图表导出的表,是虚表,不对应实际存储的数据。
关系运算名词解释:
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选择,投影,连接,除。
传统的集合运算是两个关系的集合运算,包括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四种运算。
(注名词解释:
分清楚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
专门的关系运算名词解释:
仅依靠传统的集合运算,还不能灵活地实现多样的查询操作,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应具有一些专门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SELECT)、投影(PROJECT)与连接(JOIN)、除(division)等操作。
第五章
1、数据库设计名词解释: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给定的软硬件环境,针对现实问题,设计一个较优的数据模型,依据此模型建立数据库中表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2、需求分析名词解释:
简单地说就是分析用户的要求。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1)     信息要求名词解释:
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由用户的信息要求可以导出数据要求,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
(2)     处理要求:
指用户要求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
(3)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3、数据字典名词解释:
对数据库设计来讲,数据字典是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
4、概念结构设计名词解释:
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
5、实体名词解释:
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抽象。实体可以是物理存在的事物,如人、汽车;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学校、课程等
6、属性名词解释:
每一个实体都有一组特征或性质,称为实体的属性。
(1)基本属性和复合属性名词解释:
基本属性不可再分,而复合属性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几个子属性。
(2)单值属性和多值属性名词解释:
对于同一个实体只能取一个值的属性是单值属性,可能取多个值的属性是多值属性。
(3)实体属性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例如名词解释:
人的年龄属性和生日属性就具有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样的属性称之为导出属性
7、实体型名词解释:
实体型是一个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的集合,由一个实体型名字和一组属性来定义。
8、简单键和复合键名词解释:
由一个属性组成的键称为简单键,由多个属性组成的键称为复合键。
9、实体关联约束名词解释:
设R中有关联实体型E1、E2,若E1中的实体必须出现在R的实例中,那么我们认为在E1上存在一个与联系R有关的实体关联约束,我们称这类约束做全域关联约束。如果E1中的实体不必出现在R的实例中,那么我们称在E1上存在一个与联系R无关的实体关联约束,我们称这类约束为部分关联约束
10、弱实体名词解释:
实际领域中经常存在一些实体型,没有自己的键,即不能唯一地表示自己。
11、数据模型的优化名词解释: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还应该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
12、物理结构设计名词解释:
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13、数据库的重构造名词解释:
当数据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原有的数据库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新的需求,从而不得不适当调整数据库的模式和内模式,这就是数据库的重构造。
 
第六章
1、数据库的安全性名词解释:
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保护数据库,防止由于非法使用数据库造成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2、自主存取控制名词解释:
用户对于不同的数据对象有不同的存取权限,不同的用户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权限,而且用户还可将其拥有的存取权限转授给其他用户。因此自主存取控制非常灵活。
3、强制存取控制名词解释:
每一个数据对象被标以一定的密级,每一个用户也被授予某一个级别的许可证。对于任意一个对象,只有具有合法许可证的用户才可以存取。强制存取控制因此相对比较严格。
4、MAC名词解释:
强制存取控制
是指系统为保证更高程度的安全性,所采取的强制存取检查手段。它不是用户能直接感知或进行控制的。
5、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是一种事后监视的措施,即跟踪数据库的访问活动,以发现数据库的非法访问,达到安全防范的目的。
6、数据库的完整性名词解释:
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和相容性。
7、静态列级约束名词解释:
静态列级约束是对一个列的取值域的说明,这是最常见最简单同时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类完整性约束。
   动态列级约束名词解释:
动态列级约束是修改列定义或列值时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8、静态元组约束名词解释:
一个元组是由若干个列值组成的,静态元组约束就是规定组成一个元组的各个列之间的约束关系。
   动态元组约束名词解释:
动态元组约束是指修改某个元组的值时需要参照其旧值,并且新旧值之间需要满足某种约束条件。
9、静态关系约束名词解释:
完整性约束。
   动态关系约束名词解释:
动态关系约束是加在关系变化前后状态上的限制条件。
 
 
第七章
事务名词解释:
所谓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数据库的恢复名词解释:
数据库管理系统(恢复子系统)必须具有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这就是数据库的恢复
事务撤消(UNDO)名词解释:
恢复程序要在不影响其它事务运行的情况下,强行回滚(ROLLBACK)故障的事务,即撤消该事务已经作出的任何对数据库的修改,使得该事务好象根本没有启动一样。这类恢复操作称为事务撤消(UNDO)。
系统故障名词解释:
是指造成系统停止运转的任何事件,使得系统要重新启动。
转储名词解释:
DBA定期地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这些备用的数据文本称为后备副本或后援副本。
静态转储名词解释:
是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的转储操作。即转储操作开始的时刻,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而转储期间不允许(或不存在)对数据库的任何存取、修改活动。
动态转储名词解释:
是指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即转储和用户事务可以并发执行。
日志文件名词解释:
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可以用来进行事务故障恢复和系统故障恢复,并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
第八章名词解释:
单用户数据库系统名词解释:
在任何一个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称为单用户数据库系统。一般限于微型计算机系统 。
多用户系数据库系统名词解释:
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称为多用户系数据库系统。大多数用户数据库系统都是多用户数据库系统。
 
串行访问名词解释:
如果事务顺序执行,即每个时刻只有一个事务运行,其他事物必须等到这个事务结束以后方能运行,这种执行方式为串行访问。
并发访问名词解释:
如果DBMS可以同时接纳多个事务,事务可以在时间上重叠执行,则称这种执行方式为并发访问。
交叉并发方式名词解释:
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事务占用CPU,各个事务交叉地使用CPU,这种并发方式称为交叉并发方式。
同时并发方式名词解释:
在多处理机系统中,每个处理机可以运行一个事务,多个处理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事务,实现多个事务真正的并行运行,这种方式称为同时并发方式。
丢失修改名词解释:
两个事务T1和T2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T2提交的结果破坏了T1提交的结果,导致T1的修改被丢失。
不可重复读名词解释:
是指事务T1读取数据后,事务T2执行更新操作,使T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
数据名词解释:
是指事务T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T2读取同一数据后,T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消,这时T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T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则T2读到的数据就为“脏”数据即不正确的数据。
封锁名词解释:
封锁就是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例如表、记录等)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它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
排它锁名词解释:
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它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这就保证了其它事务在T释放A上的锁之前不能再修改A。
共享锁名词解释:
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事务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它事务只能再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这就保证了其它事务可以读A,但在T释放A上的S锁之前不能对A做任何修改。
一级封锁协议名词解释:
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事务结束包括正常结束和非正常结束。一级封锁协议可防止丢失修改,并保证事务T是可恢复的。
二级封锁协议名词解释:
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二级封锁协议除防止了丢失修改,还可进一步防止读“脏”数据。
三级封锁协议名词解释:
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三级封锁协议除防止了丢失修改和不读‘脏’数据外,还进一步防止了不可重复读。
一次封锁法名词解释:
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
顺序封锁法名词解释:
是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
可串行化的调度名词解释:
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地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称这种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 。
两段锁协议名词解释:
所谓两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项加锁和解锁名词解释:
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要申请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任何其他封锁。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联系我们
微信号:zqc4950【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