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说名词解释如下】
心理状态说名词解释:关于叙述和解释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的学说,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提出。为修正心灵实体说,提出用脑去替代心灵,把心理作用看成是意识作用,认为精神生活是意识状态的总体。心灵是自觉的内心生活的种种状态,即种种心理作用,只存在于前后连续的种种心理状态中。休谟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由印象和观念两类知觉所组成。休谟否认外界事物除感觉经验外,还有什么实体;也否认除内心经验外,还有什么心灵实体。心理状态说中最有影响的学说是观念联合论和心理原子论。赫尔巴特(1776—1841)就是主张观念联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心灵在初生时是空的,是接纳外界一切印象的容器,是经验的产物,是意识状态的联合体,是许多感觉、观念、意志、情绪等心理原子联合而成。这种学说影响到教育,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提示适宜的观念来建设心能。教育目的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在于心灵的建设。因建设心灵的材料是各种表现,所以把提示外界事物、发生表象的课程放在首要地位。重视课程的内容,特别重视直观教材,重视课程的排列顺序和提示方法的步骤。这种学说把心灵看成完全被动吸收外界表象,而否认心灵本身的作用,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不相符。只注意教的历程,没有顾及学习历程;只重视教师的心理活动,而未顾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它的缺陷和不足。

相关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微观经济学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
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
二级建造师试题下载
河北大学公费研究生
新视野大学英语2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英语2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