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伦理思想②名词解释如下】
中国管理伦理思想名词解释:中国关于管理活动的道德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学说和观点。经历了殷周、春秋战国至明清,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几个时期。(1)殷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中国古代管理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主干地位的是儒家管理伦理思想,其主要内容集中于对统治者自身修养和对国家、社会的驾驭之术的论述,形成了以“三纲”为基本原则,德教为先、德主刑辅,“民为邦本”、“上行下效”等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伦理思想体系。(2)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管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管理伦理思想酝酿、形成和发展,也是同三纲五常封建名教伦理思想作斗争的过程。孙中山把三民主义的革命原则用于考察社会管理问题,提出了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管理伦理思想,反对封建的“君臣之义”和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强权行径,提出了“道德仁义,互助之用也”的思想;要求建立一个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普遍原则和一贯精神的社会;试图赋予中国某些传统道德以民主主义的内容,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提出了“审时度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树立救国救民的人格标准和人生追求;论述了“真理和名誉”、“牺牲和价值”的关系及革命党人的官德等问题;描述了“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管理伦理思想,建立起自己完备的管理伦理思想体系。(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管理伦理思想是中国现当代管理伦理思想的起点。批判封建社会管理的旧道德,提倡近代社会管理的新道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管理伦理思想,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管理伦理思想发展的主题。其间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管理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其重要内容和特点为名词解释:(1)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2)注重“德治”和“法治”的结合,伦理与管理的高度融合;(3)视人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四有”人格的养成;(4)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5)强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管理伦理原则和精神。

相关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微观经济学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
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
二级建造师试题下载
河北大学公费研究生
新视野大学英语2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英语2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