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蛾_ 毒蛾名词解释:鳞翅目毒蛾科的通称。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约360 种。成虫(蛾)中型至大型。体粗壮多毛。因幼虫具毒毛而得名。幼虫第6、7 腹节或仅第7腹节有翻缩腺,是本科幼虫的重要鉴别特征。幼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的习性。蛹为被蛹,体被毛束,体表光滑或有小孔、小瘤,有臀棘。老熟幼虫在地表枯枝落叶中或树皮缝隙中以丝或以丝、叶片和幼虫体毛缠绕成茧,在茧中化蛹。卵多成堆地产在树皮、树枝、树叶背面,林中地被物或雌蛾茧上。卵堆上常覆盖雌蛾的分泌物或雌蛾腹部末端的毛。
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表观密度 (又称为视密度、近似密度)表示材料单位细观外形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的质量,容积密度 (又称为体积密度、表观毛密度、容重)表示材料单位宏观外形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和开口孔隙)的质量。
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材料或粉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
空隙率是指散粒或粉状材料在某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其自然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材料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亲水性。7.憎水性名词解释:
材料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憎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9.吸湿性名词解释: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比强度是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的材料强度,其值等于材料强度与其容积密度之比。
外力作用于材料并达到一定限度后,材料无明显塑性变形而发生突然破坏的性质称为脆性。
在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吸收较大能量,同时产生较大变形,而不发生突然破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冲击韧性(简称韧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除去后,材料仍保留一部分残余变形、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
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导热性。
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热容量,其值为比热c与材料重量m的乘积。
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不透水性)。
材料地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的性质称为抗冻性。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而且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称为软化系数。
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周围各种介质的侵蚀而不破坏的性质,称为耐久性。
材料对阳光、风、雨、露、温度变化和腐蚀气体等自然侵蚀的耐受能力称为耐候性。
当与空气温湿度相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24.绝热材料名词解释:
通常将导热系数λ≤0.23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材料能吸收声音的性质称为吸声性。
降噪系数(250、500、1000和2000Hz四个倍频带的实用吸声系数平均值)≥0.20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评价材料抗冻性的试验方法,材料饱水后,在-15℃下冻结,然后在20℃下水中解冻。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而成,兼具组成其各种材料共同优点的材料。
主要作用不是承受荷载,而是具备特有功能的材料。30.结构材料名词解释:
主要由于承受荷载作用的材料。
材料中所含孔隙的具体特征,包括孔隙的开闭状态、孔径大小、孔的分布和形状等。
用于隔断声音传播的材料,包括隔空气声和隔固体声。33.比热名词解释:
单位质量的材料温度变化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材料受力就发生变形,外力撤除后变形可完全恢复的性质。
评价材料导热能力的指标。其物理意义为单位面积、单位厚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量。
是将铁矿石、石灰石、焦碳和少量锰矿石在高炉内,在高温的作用下进行还原反应和其他的化学反应,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形成金属铁,然后再吸收碳而成生铁。生铁中含有较多的碳和其他杂质,故生铁硬而脆,塑性差,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空气转炉钢是将高压热空气由侧面或底部吹入转炉内的铁液中(铁液直接来自高炉),氧化去除铁液中的碳和杂质(P、S等)而炼成的钢。氧化时产生放热反应,使铁液保持熔融状态。由于冶炼时间较短,以及吹入的空气中含有有害的气体,因此不易准确控制成分,故钢的质量较差,但该方法不需要燃料,速度快,设备投资少,所以成本低。
氧气转炉钢是由转炉顶部吹入高压纯氧(99.5%),将铁液中多余的碳和杂质(P、S等)迅速氧化除去而炼成的钢。其优点是冶炼时间短(25~45min),杂质含量少,质量好。可生产优质碳素钢和合金钢。
平炉钢是以铁液或固体生铁、废钢铁和适量的铁矿石为原料,以煤气或重油为燃料,靠废钢铁、铁矿石中的氧或空气中的氧(或吹入的氧气),使杂质氧化被除去而炼成的钢。该方法冶炼时间长(4~12h),易调整和控制成分,杂质少,质量好。但投资大,需用燃料,成本高。用平炉法炼钢可生产优质碳素钢和合金钢或有特殊要求的钢种。
沸腾钢脱氧不完全,钢中含氧量较高,浇铸后钢液在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氧化铁和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气体外逸,气泡从钢液中冒出呈“沸腾”状,故称沸腾钢。因仍有不少气泡残留在钢中,故钢的质量较差。
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脱氧比较完全,在冷却和凝固时,没有气体析出,无“沸腾”现象,称为镇静钢。
半镇静钢的脱氧程度和质量的介于沸腾钢和镇静钢两者之间。
钢的化学成分中,碳元素对钢的性能起主要作用,其它元素含量不多,也不起主要作用,这种钢称为碳素钢。
含有一种或多种特意加入或超过碳素钢限量的化学元素如Mn、Si、Ti等,以改善钢的性能,或者使其获得某些特殊性能,这种钢称为合金钢。
应力在小范围内波动,而应变迅速增加,钢材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
钢材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通常取屈服下限所对应的应力,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用σS表示
钢材拉伸过程中强化阶段最高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抗拉强度,用σb表示。它是钢材抵抗断裂破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钢材试件拉断后,标距的塑性变形值(lu-l0)与原标距(l0)之比,称为伸长率,以A表示。
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
Z=(S0-Su)/ S0,其中Su为试件断后最小横截面积,S0为试件原始截面积。
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作用的能力。用冲击韧性值αk表示。
钢材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用弯曲角度和弯心直径与试件厚度(或直径)比值表示。
钢材在交变荷载反复作用下,在远小于抗拉强度时发生突然破坏,这种破坏叫疲劳破坏。
钢材在交变荷载下,于规定的周期基数内不发生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表示钢材表面局部体积内,抵抗外物压入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在常温下对钢材进行冷拉、冷拔和冷轧,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屈服强度,相应降低了塑性和韧性,这种加工方法称为钢材的冷加工(也称冷加工强化)。
随着时间的延长,钢材的服强度和强度极限逐渐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时效。
因时效而使性能改变的程度为钢材的时效敏感性。
随环境温度降低,钢的冲击韧性亦降低,当达到某一负温时,钢的冲击韧性值突然发生明显降低,开始呈脆性断裂,这种性质称为钢的冷脆性(或低温冷脆性)。
钢材发生冷脆性时的温度,称为脆性临界温度。
钢材在热加工过程中造成晶粒分离,使钢材断裂,形成热脆现象,成为热脆性。
经过冷拉的钢筋在常温下存放15~20d,这个过程称为自然时效。
将经过冷拉的钢筋加热到l00~200℃并保持一定时间,这个过程称为人工时效。
表示平均含碳量为0.45%、含锰量较高的45号镇静优质碳素结构钢。
由于电化学现象在钢材表面产生局部电池作用的腐蚀,称为钢材电化学腐蚀。
硬钢在拉伸时没有明显的屈服过程,因此将钢材残余变形达到0.2%的应力称为条件屈服点,或名义屈服点。
钢材冷加工方法一种,是在常温下将钢材拉至应力超过屈服点,在远小于抗拉强度时卸荷,使其强度提高,韧性、塑性下降的过程。
钢材冷加工方法的一种,是将Φ6-Φ8的光圆钢筋,通过一钨合金拔丝模孔而强力拉拔,使其径向挤压缩小而纵向伸长。
垂直于树轴的切面。
通过树轴的纵切面。
平行于树轴的切面。
髓心位于树干的中心,由最早生成的细胞所构成,其质地疏松而脆弱,易被腐蚀和虫蛀。
以髓心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线条,称为髓线(又称木射线)。
木质部是位于髓心和树皮之间的部分,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主要部分。
树木在一年内所产生的一层木材环轮称为一个生长轮又称为年轮。
在同一年轮内,春天生长的木质,质较软,色较浅,强度低,称为早材或春材。
在同一年轮内,夏秋两季生长的木质,质坚硬,色较深,强度高,称为晚材或夏材。
颜色较浅靠近树皮部分的木材称为边材。
颜色较深靠近髓心的木材称为心材。
存在于木材细胞腔和细胞间隙中的水分,称为自由水。
被吸附在细胞壁基体相中的水分,称为吸附水。
当自由水蒸发完毕而吸附水尚处于饱和状态时,此时木材含水率称为纤维饱和点。
在一定温湿度的空气中,木材水分的蒸发和吸收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平衡含水率。
为了正确判断木材的强度和比较试验结果,规定12%的含水率为木材的标准含水率。
木材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持久强度。
木材在生长、采伐、保存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和外部的缺陷,统称为木材的缺陷。
除去根、梢、枝的伐倒木。
除去根、梢、枝和树皮并加工成一定长度和直径的木段。
以材色花纹美观的珍贵树种,通过蒸煮软化处理,再用旋切、刨切及弧切等方法切制成的薄片状木材。
由一组单板按相邻层木纹方向互相垂直组坯经热压胶合而成的板材。
用木材废料,经切片、浸泡、磨浆、施胶、成型及干燥或热压等工序制成的板材。
利用刨花碎片经干燥、拌胶料辅料,加压成型而制得的板材。
通过木块的不同组合可拼成各种图案花纹的木地板。
由两层或多层板材经热压胶合而成的木地板。
石材是指从天然岩石体中开采未经加工或经加工制成块状、板状或特定形状的石材的总称。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上升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其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矿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种火山作用后,成为碎屑颗粒状或粉尘状,经风或水的搬运,通过沉积和再造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岩石由于强烈的地质活动,在高温和高压下,矿物再结晶或生成新矿物,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及构造发生显著变化而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深成岩为岩浆在地壳深处,处于深厚覆盖层的巨大压力下缓慢而均匀冷却而 成的岩石。
喷出岩为熔融的岩浆喷出地壳表面,迅速冷却而成的岩石。
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急速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机械沉积岩是各种岩石风化后,在流水、风力或冰川作用下搬运、逐渐沉积,在覆盖层的压力下或由自然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
化学沉积岩是岩石中的矿物溶解在水中,经沉淀沉积而成的岩石。
生物沉积岩是由各种有机体的残骸经沉积而成的岩石。
原岩属岩浆岩类,经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
原岩属沉积岩类,经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
花岗岩属岩浆岩,其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暗色矿物。属晶质结构,块状构造。颜色有深青、紫红、浅灰和纯黑等。花岗岩坚硬致密,抗压强度高,耐磨性好,耐久性高。
辉长岩属深成岩,主要造岩矿物是暗色矿物。属全晶质等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一般为绿色,容积密度大、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性强、耐久性好。
玄武岩属于喷出岩,造岩矿物与辉长岩相似。属玻璃质或隐晶质斑状结构,气孔状或杏 仁状构造。抗压强度随其结构和构造的不同而变化较大(100~500MPa),容积密度大,硬度高,脆性大,耐久性好,但加工困难。
石灰岩属沉积岩,主要造岩矿物是方解石。属晶质结构,层状构造。其颜色随所含杂质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白色、灰色、浅黄或浅红,当有机质含量多时呈褐色至黑色。硅质石灰岩强度高、硬度大、耐久性好。大部分石灰岩质地细密、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
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变质而成。由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性能优于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
砂岩属沉积岩,是由砂粒经天然胶结物质胶结而成。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的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其为碎屑结构、层状构造。不同的砂岩其性质间差异甚大,主要是胶结物质和构造不同所造成的。砂岩的抗压强度在5~200MPa范围内,容积密度为2200~2500kg/m3。
毛石指岩石经爆破后所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毛石有乱毛石和平毛石之分。
料石指由开采而得到的比较规则的六面体块石,稍加凿琢修整而成。按加工平整程度分有毛料石、粗料石、半细料石和细料石。
石板是用致密的岩石凿平或锯解而成的厚度一般为20mm的石材。
凡通过焙烧而制得的砖,称为烧结砖。目前在墙体材料中使用最多的是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及烧结空心砖。
当温度升高达到某些矿物的最低共熔点时,易熔成分开始熔化,出现玻璃体液相并填充于不熔颗粒的间隙中将其粘结。此时,坯体孔隙率下降,密实度增加,强度也相应提高,这一过程称为烧结。
砖坯在氧化气氛中焙烧,粘土中铁的化合物被氧化成红色的三价铁(Fe2O3),因此烧成的砖为红色。
砖坯开始在氧化气氛中焙烧,当达到烧结温度后(1000℃左右),再在还原气氛中继续焙烧,红色的三价铁被还原成青灰色的二价铁(FeO),即制成青砖。
将可燃性工业废渣(煤渣、含碳量高的粉煤灰、煤矸石等)以一定比例掺入粘土中(作为内燃原料)制坯,当砖坯在窑内被烧到一定温度后,坯体内的燃料燃烧而烧结成砖。
焙烧火候不足或保持烧结温度时间不足的砖,强度低、耐久性差。
焙烧火候过头或保持烧结温度时间过长的砖,有弯曲等变形。
泛霜是指粘土原料中的可溶性盐类,随砖内水分蒸发而沉积于砖的表面,形成的白色粉状物(又称盐析)。
石灰爆裂是指砖的坯体中夹杂有石灰石,当砖焙烧时,石灰石分解为生石灰留置于砖中,砖吸水后体内生石灰熟化产生体积膨胀而使砖发生胀裂现象。
指日气温从正温降至负温或从负温升至正温的每年平均天数与每年从霜冻之日起至消失霜冻之日止这一期间降雨总量(以mm计)的平均值的乘积。
该产品标记为,规格240mm×115mm×53mm,强度等级MU25,优等品的粘土砖。
烧结多孔砖是以粘土、页岩和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经成型焙烧而成的,孔洞率在15%以上,容积密度为1400kg/m3的砖。
烧结空心砖是以粘土、页岩或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经成型、焙烧而成的,孔洞率大于35%。容积密度在800~1100kg/m3之间的水平孔空心砖。
墙板空心砖是用规格不同、错缝铺砌的空心砖与钢筋混凝土预制、复合而成的墙板。
拱壳空心砖又称挂勾砖。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烧制的用于砌筑拱形屋盖的异形空心砖,也可用于建造楼板。施工时利用砖与砖之间的挂钩悬砌,不用模板支撑。
蒸养(压)砖属硅酸盐制品,是以含钙材料(石灰、电石渣等)和含硅材料(砂子、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和页岩等)加水拌合、经成型、蒸养或蒸压而制成的。
灰砂砖是用石灰和天然砂,经混合搅拌、陈伏、轮碾、加压成型、蒸压养护而制得的砖。
用难熔粘土制坯,经干燥、上釉后焙烧而成的瓦。
建筑上凡是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能把松散物质粘结成整体的材料称为胶凝材料。
只能在空气中(干燥条件下)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
不仅能在空气中,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和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
天然二水石膏,称为软石膏或生石膏,是以二水硫酸钙(CaS04
天然无水石膏和无水石膏,称为硬石膏。
含有二水硫酸钙或二水硫酸钙与硫酸钙混合物的化工副产品,称为化工石膏。
低温煅烧生成的β型半水石膏β-CaSO4
通过蒸压蒸炼制得的α型半水石膏α-CaSO4
煅烧温度超过800℃时,部分石膏分解出氧化钙,使产物又具有凝结硬化的能力,这种产品称煅烧石膏(过烧石膏) 。
可塑性浆体稠度增大,可塑性逐渐降低,但尚不具有强度,这个过程称之为凝结。
随着浆体继续变稠,胶体微粒逐渐凝聚成为晶体,晶体逐渐长大、共生并相互交错,使浆体产生强度,并不断增长,这个过程称为硬化。
碳酸钙经煅烧分解出CaO为主要成分的块状物,即为生石灰。
生石灰CaO加水消解为Ca(OH)2,即为熟石灰。
石灰使用前,将生石灰加水,使之消解为熟石灰的过程,称为石灰的熟化或消化。
煅烧温度过低,煅烧时间不充分,得到的含有未分解的碳酸钙CaCO3内核的生石灰,称为欠火石灰,
煅烧温度过高,煅烧时间过长,得到的生石灰,称为过火石灰。
为了使石灰熟化得更充分,尽量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石灰浆应在储灰坑中存放两星期以上,这个过程称为石灰的陈伏。
将石灰膏或消石灰粉加入过量的水搅拌稀释,成为石灰乳。
石灰与粘土按一定比例拌合,称为石灰土。
石灰与粘土、砂石、炉渣等填料拌制,即成三合土。
将块状生石灰磨细得到生石灰粉,也称磨细生石灰。
以氧化镁MgO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胶凝材料,称为菱苦土。
水玻璃组成中,氧化硅和氧化钠的分子比n 称为水玻璃的模数。
凡以硅酸盐水泥熟料掺加一定数量以上的混合材和适量石膏磨制成的水泥,即为硅酸盐类水泥,在硅酸盐水泥之前冠以所用混合材的名称作为水泥品种的名称。
混合材磨细后与石灰和石膏拌合,加水后既能在水中又能在空气中硬化的称为活性混合材。
常温下不能与水泥成分不起化学作用或化学作用很小,也不能产生凝结硬化的混合材料,称为非活性混合材料。
炼铁高炉的熔融矿渣经水淬急冷形成的疏松颗粒,即为粒化高炉矿渣。
试验样品(水泥和矿渣粉按质量比1名词解释:
1组成)和对比样品(52.5硅酸盐水泥)同龄期胶砂抗压强度之比,称为活性指数A,A = R/Ro × 100。
凡天然的及人工的以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原料,磨成细粉加水后并不硬化,但与石灰混合后再加水拌和,则不但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在水中继续硬化者称为火山灰质混合材。
燃煤发电厂电收尘器收集得的细灰即为粉煤灰。
能够激发活性混合材料活性的物质,称为活性混合材料激发剂。
水泥的凝结时间分初凝和终凝。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始至标准稠度净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经历的时间;终凝则为浆体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经历的时间。
水泥石在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水泥在水化过程放出的热,称为水泥的水化热。
以矾土和石灰石作为原料,按适当比例配合进行烧结或熔融,再经粉磨而制得的水泥。
将铝质原料、石灰质原料和石膏适当配合,煅烧成以无水硫铝酸钙矿物为主的熟料,掺适量石膏共同磨细制得的水泥。
以铝质原料、石灰质原料、萤石(或再加石膏)经适当配合,煅烧成以氟铝酸钙起主导作用的熟料,再与石膏一起磨细而制得的水泥。
在流动的或有压力的软水中,水泥石内的氢氧化钙不断溶解流失,同时由于氢氧化钙浓度的降低,还会使其他水化产物发生分解溶蚀,使水泥石遭受进一步破坏。这种腐蚀称为溶出性侵蚀(软水侵蚀)。
镁盐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易溶于水或疏松而无胶凝能力的物质,从而使水泥石遭受破坏,这种腐蚀称为镁盐腐蚀。硫酸镁会引起双重腐蚀。
水或环境中的硫酸盐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Ca(OH)2和水化铝酸钙C3AH6(或C4AH12)反应生成膨胀性水化产物高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即钙矾石,从而使水泥石开裂、强度下降。将此种腐蚀称为水泥石的硫酸盐腐蚀。
在某方面表现出独特技术性能的水泥。 19.专用水泥名词解释:
专门用于某种用途的水泥。
在20±1℃,相对湿度大于90%条件下进行的养护。
水泥浆体达到标准稠度所需的用水量。 23.膨胀水泥名词解释:
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能产生膨胀水泥。
将砖、石、砌块等粘结成为整个砌体的砂浆称为砌筑砂浆。
涂抹于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的砂浆统称为抹面砂浆。
由水泥、细骨料、掺合料和水制成的砂浆。
由石灰作为胶凝材料的砂浆。
由水泥和石灰等混合作为胶凝材料的砂浆。
在水泥砂浆中加入有机聚合物乳液配制而成,具有粘结力强、干缩率小、脆性低、耐蚀性好等特性,用于修补和防护工程。
用作防水层的砂浆称为防水砂浆。
涂抹在建筑物内外墙表面,具有美观装饰效果的抹面砂浆。
砂浆的流动性,是指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流动的性能,用砂浆稠度测定仪测定,以稠度表示。
新拌砂浆保持其水分不泌出流失的能力称为保水性。
表征砂浆保水性的指标。砂浆的分层度一般以10~20mm为宜。分层度过大,保水性太差,不宜使用;分层度过小,易发生干缩裂缝。
砂浆的强度是指边长70.7mm的立方体标准试块,一组六块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后,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MPa),用fmu表示。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分为M20、M15、M10、M7.5、M5、M2.5。
具有特种功能的砂浆成为特种砂浆,主要有装饰砂浆、防水砂浆、绝热砂浆、吸音砂浆、聚合物砂浆、膨胀砂浆、防射线砂浆、自流平砂浆等。
工厂化预先配制而成的砂浆,分为预拌砂浆(湿)和干粉砂浆(干)。
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以天然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合,经过浇筑成型、凝结硬化形成的固体材料。
干表观密度大于2600kg/m3、采用重晶石、铁矿石或钢屑等作骨料制成,对x射线、γ射线有较高的屏蔽能力。
干表观密度为2000~2800kg/m3、采用天然砂、石作骨料制成,在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
坍落度为50~90mm 5.低流动性混凝土名词解释:
坍落度为10~40mm 6.干硬性混凝土名词解释:
坍落度小于10mm
干表观密度小于1950kg/m3。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和无砂大孔混凝土,这类混凝土多用于有保温绝热要求的部位,强度等级高的轻骨料混凝土也可用于承重结构。
以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细骨料)、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 kg/m3的水泥混凝土为轻骨料混凝土。
内部均匀分布着大量微小气泡的轻质混凝土。
是含硅材料(如砂、粉煤灰、尾矿粉等)和钙质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加水并加入适量的发气剂,经混合搅拌、浇筑发泡、静停与切割后,在经蒸压或常压蒸气养护制成。
是用机械方法将泡沫剂水溶液制各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含硅材料(砂、粉煤灰)、钙质材料(石灰、水泥)、水及附加剂组成的料浆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孔建筑材料。
防水混凝土系指有较高强度抗渗能力的混凝土,通常其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又称抗渗混凝土。
耐热混凝土是指能长期在高温(200~900℃)作用下保持所要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一种特殊混凝土。
能够抵抗多种酸及大部分腐蚀性气体侵蚀作用的混凝土称为耐酸混凝土。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是用聚合物乳液和水拌和水泥,并掺人砂或其他骨料而制成的一种混凝土。
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是以混凝土为基材,将有机单体渗入混凝土中,并使其聚合而制成的一种混凝土。
是用石灰和含硅原料(砂、粉煤灰、炉渣、矿渣、烧煤矸石、尾矿粉及其他天然含硅原料和工业废渣)以一定工艺方法制成的人造石材。 18.泵送混凝土名词解释:
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称为泵送混凝土。
坍落度为18~20cm的混凝土。20.颗粒级配名词解释:
各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
用来表示骨料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的计算公式为Mx= [(A2+43+A4+As+A6)-5A1]/(100-A⑴。Ai为累计筛余百分率。
该号筛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
该号筛与大于该号各筛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24.最大粒径名词解释: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该骨料的最大粒径。
是指骨料中,其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
指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平均粒径(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的2.4倍者。
亦即连续级配。28.单粒级名词解释:
亦即间断级配。
石子粒级呈连续性,即石子颗粒由大到小,每级石子占一定的比例。
也称单粒级级配,是指人为地剔除骨料中某些粒级颗粒,从而使骨料级配不连续。
是将一定重量气干状态下10~20mm的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金属圆桶内,在试验机上施加荷载到200kN,卸荷后称取试样质量(m0),再用孔径为2.5mm的筛子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取筛余量(m⑴,通过下式计算所得δa=(m0-m⑴/m0×100%。
颗粒表面干燥,而颗粒内部的孔隙含水饱和的状态
骨料在饱和面干状态时的含水率,称为饱和面干吸水率。
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和、运输、浇灌、捣实)并能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包含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三方面的含义。
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施工机械振捣得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
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其组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粘聚力,不致产生分层和离析的性能。
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不致产生严重的泌水的性能。
将混凝土拌合物按规定方法装入标准圆锥筒中,逐层插捣并装满刮平后,垂直提起圆锥筒,混凝土拌合物由于自重将会向下坍落。测量坍落的高度(以mm计),即为坍落度。
在维勃稠度仪上的坍落度筒中按规定方法装满拌合物,垂直提起坍落度筒,在拌合物试体顶面放一透明圆盘,开启振动台,同时用秒表记时,在透明圆盘的底面完全为水泥浆所布满的瞬间,停止秒表,关闭振动台。此时可认为混凝土拌合物已密实。读出秒表读数,即维勃稠度。
水和灰料的比率。41.砂率名词解释:
是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率。
所谓合理砂率是指用水量、水泥用量一定时,拌和料保证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的条件下,使拌和料具有最大流动性的砂率。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根据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来确定的。我国现行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名词解释:
C10、C15、C20、C25、C30、C40、C45、C50、C55、C60等强度等级。
按照标准的制作方法制成边长为150mm的正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温度20±3℃,相对湿度90%以上)下,养护至28d龄期,按照标准的测定方法测定其抗压强度值。
是指对在自然条件(或气候条件)下的混凝土制品适当地采取一定的保温、保湿措施,并定时定量向混凝土浇水,保证混凝土材料强度能正常发展的一种养护条件。
是指对将混凝土制品在温度为(20±⑶ ℃,相对湿度大于90%地标准条件下进行的养护。评定强度等级时需采用该养护条件。
是将混凝土材料在小于100℃的高温水蒸气中进行的一种养护。蒸汽养护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缩短养护时间。
是将混凝土材料在 0.8~1.6 MPa 下,175~203℃的水蒸气中进行的一种养护。蒸汽养护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早期强度。
混凝土在恒定荷载长期作用下,随时间增长而沿受力方向增加的非弹性变形,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混凝土的碳化是指环境中的CO2,与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2作用,生成碳酸钙和水,从而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的现象。
混凝土中所含的碱(Na2O或K2O)与骨料活性成分(活性SiO⑵ ,在混凝土硬化后潮湿条件下逐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复杂的碱-硅酸盐凝胶,这种凝胶吸水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就是碱骨料反应。
在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中,除了须考虑到所生产的混凝土强度质量的稳定性之外,还必须考虑符合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的合格率,此即强度保证。
如果所配制的混凝土平均强度等于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标准值,则其强度保证率只有50%。因此,要达到高于50%的强度保证率,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必须高于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标准值。混凝土配制强度
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
进行配合比设计时首先要正确选定原材料品种、检验原材料质量,然后按照混凝土技术要求进行初步计算,得出“计算配合比”。经试验室试拌调整,得出“基准配合比”。经强度复核(如有其他性能要求,则须作相应的检验项目)定出“试验室配合比”,最后以现场原材料实际情况(如砂、石含水等)修正“试验室配合比”,从而得出“施工配合比”。
掺于混凝土中,掺量不大于水泥质量5%(特殊情况下除外)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称为混凝土外加剂,它已成为混凝土除水泥、水、砂和石四以外的第五种组分。
是指在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外加剂。
能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并对后期强度无显著影响的外加剂。60.缓凝剂名词解释:
能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并对后期强度无显著影响的外加剂。61.引气剂名词解释:
能使混凝土中产生均匀分布的微气泡,并在硬化后仍能保留其气泡的外加剂
使混凝土急速凝结、硬化的外加剂。63.坚固性名词解释:
是指骨料在气候、外力或其它外界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
由一种单体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物。3.共聚物名词解释:
由两种以上单体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通过聚合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很小的小分子。
聚合物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呈线型,分之间彼此以物理次价键吸引,相聚在一起,形成聚合物。这类聚合物具有热塑性。
聚合物是由许多线型或支链型大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呈交联网状结构。这类聚合物具有热固性。
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称作聚合反应
由数种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聚合物(也称缩聚物),同时析出水、卤化物、氨及醇等低分子化合物反应称作缩合反应。
塑料是以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材料,加入各种改性添加剂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塑制而成的材料。
热塑性塑料是指经加热成型、冷却硬化后,再经加热还具有可塑性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是指经加热成型、冷却硬化后,再经加热不再具有可塑性的塑料。
增塑剂一般是高沸点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可提高聚合物在高温加工条件下的可塑性,增加塑料制品在使用条件下的弹性和韧性,改善塑料的低温脆性。
固化剂又称硬化剂,主要用于使低分子量的合成树脂发生交联反应、使线型分子变成不熔不溶的网状体型分子。
聚合物在加工成型及其制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受热、光、氧的作用,会过早地发生降解、交联等现象,造成颜色变深、性能降低。加入稳定剂可起到提高塑料制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15.着色剂名词解释:
着色剂是一些使塑料着色的化合物,它可分为有机和无机颜料两种。
填料主要是一些粉状的无机化合物,常用碳酸钙、滑石粉、陶土、二氧化硅(白炭黑)、云母、石墨等。
玻璃钢是用玻璃纤维制品(纱、布、短切纤维、毯和无纺布等)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等得到的一种复合材料。
凡能在两个物体表面之间形成薄膜并将它们紧密粘结在一起的材料称为胶粘剂。
固化剂或硫化剂能使粘合剂形成网状结构和体型结构,增加胶层的内聚强度。
固化促进剂或硫化促进剂起加速固化或硫化的作用。21.防老剂名词解释:
防老剂能提高胶层耐大气老化、热老化等的能力。
填充剂能增加强度,提高耐热性,并降低粘合剂的成本。23.增韧剂和增塑剂名词解释:
增韧剂和增塑剂能有效的提高胶层的柔韧性。
稀释剂是一类能降低粘合剂粘度、改善粘合剂施工性能的物质。25.粘流态名词解释:
具有高粘度的液体状态。
同时具有弹性固体和粘性流体的特性。 27.聚合物老化名词解释:
受光、热、力、氧、臭氧和其它化学介质的作用,引气聚合物化学结构的破坏,导致聚合物降解,表现为聚合物材料变软发粘,强度降低,或者变硬发脆,失去弹性。
地沥青来源于地壳中的石油,由天然存在或经开采提炼加工而成。
焦油沥青为各种有机物(如煤、泥炭等)经干馏加工得到的焦油。
天然沥青是石油在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经过轻质油分蒸发、氧化和缩聚,最后形成的天然产物。
石油沥青是用石油原油作为原料,经过炼油厂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后,提取出汽油、煤油、柴油、重柴油以及催化裂化原料、润滑油原料后得到渣油,这些渣油都属于低标号的慢凝液体沥青。
由焦油沥青中经干馏加工得到的焦油再加工后获得的产品。
由焦油沥青中经干馏加工得到的焦油再加工后获得的产品。
以慢凝液体沥青为原料,采用直馏工艺得到的粘稠沥青为直馏沥青。
以慢凝液体沥青为原料,采用氧化工艺得到的粘稠沥青为氧化沥青。
乳化沥青是沥青分散于有乳化稳定剂的水中而形成的。
石油沥青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所以它的组分主要是碳(80%~87%)、氢(10%~15%),其余是非烃元素(<3%=,如氧、硫、氮等。此外,还含有一些微量的金属元素,如镍、钡、铁、锰、钙、镁、钠等,但含量都很少。
根据现代胶体理论的研究,认为沥青溶液也是一种胶体溶液。用超级显微镜对沥青溶液进行观察,发现沥青质是分散相,表面吸附胶质,胶质包裹沥青质形成胶团,分散在油分(芳香分和饱和分)中,形成稳定的胶体。沥青胶体有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决定于沥青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当胶体结构中的沥青质较少,芳香分、饱和分和胶质足够多时,则沥青质形成的胶团全部分散,胶团能在分散介质中自由运动,形成溶胶型结构。
当沥青中沥青质含量很多,并有相应数量的胶质,胶团互相接触而形成空间网络骨架结构,胶团移动比较困难。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称为溶-凝胶型结构。沥青中沥青质含量适当,并有较多的胶质作为保护物质,它所组成的胶团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
石油沥青的粘滞性(简称粘性)是指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沥青粒子产生相互位移时抵抗变形的性能,是反映材料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也是我国现行标准划分沥青标号的主要性能指标。
塑性是指石油沥青在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破坏,除去外力后,仍保持变形后形状的性质。它是石油沥青的主要性能之一。
温度稳定性(也称温度感应性)是指石油沥青的粘滞性和塑性随温度升降而变化的性能,是沥青的又一重要指标。
石油沥青的粘滞性和塑性随大气环境变化的性能。
针入度是在温度为25℃时,以附重100g的标准针,经5s沉入沥青试样中的深度,每深1/10mm,定为1度。
延度是将沥青试样制成8字形标准试件,在规定温度的水中,以每分钟5cm的速度拉伸至试件断裂时的伸长值,以cm为单位。
软化点为沥青受热由固态转变为具有一定流动态时的温度。
测量沥青软化点的试验方法。22.蒸发损失百分率名词解释:
蒸发损失为沥青在163℃下蒸发5h的质量损失名词解释:
沥青蒸发后针入度占原针入度的百分数。
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石油沥青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冷底子油是由有机溶剂和沥青配制而成的,主要用于防水工程地打底材料。
沥青混合料是用适量的沥青材料与一定级配的矿物质集料经过充分拌合而形成的混合物。
隔绝水分对建筑物作用的材料,主要有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堵漏材料和防水剂等。
以各种沥青为基材,以原纸、纤维布等为胎基,表面施以隔离剂而制成的片状防水材料。
以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或二者的共混体为基料,加入适量的助剂和填充料等,经过特定工序制成的防水卷材。
使建筑上的各种接缝或裂缝、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保持水密、气密性能,并具有一定强度,能够连接构件的材料。
建筑中,一般把导热系数λ值小于0.23W/(m
表征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能。 7. 导热系数名词解释:
导热系数是通过材料本身热量传导能力大小的量度。
单位质量的材料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能量。9.吸声材料名词解释:
凡六个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2的材料,可称为吸声材料。
当声波遇到材料表面时,被吸收声能(E)与入射声能(E0)之比,称为吸声系数α。
又称内墙砖,属于精陶类制品。它是以粘土、石英、长石、助熔剂、颜料以及其他矿物原料,经破碎、研磨、筛分、配料等工序加工成含一定水分的生料,再经模具压制成型(坯体)、烘干、素烧、施釉和釉烧而成,或由坯体施釉一次烧成。
磨砂玻璃是通过机械喷砂、手工研磨或氢氟酸溶蚀等方法把普通平板玻璃的表面处理成均匀的毛面而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