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考试题库网 发布日期:2022-01-26 共159人浏览过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如下】

1.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名词解释: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名词解释:
有多种解释名词解释:
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名词解释:
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目的中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对教育的证验性研究通常由社会学家所从事,被视为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或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并被视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等。
5.角色名词解释: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社会化名词解释:
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地个性的过程。
7.文化传统名词解释:
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8.教育失范行为名词解释:
指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而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9.同辈群体名词解释:
亦称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名词解释:
1、具有身份认同作用;2、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同龄群体中的对照群体名词解释:
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10.社会分层名词解释:
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社会分层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阶级、阶层的分化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动力,又是导致社会产生不公平与形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源。  11.学校组织文化名词解释:
学校组织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学校组织整体的存在形式;它既包括构成学校组织文化的各种物质性的存在,如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等。也包含了学校组织的规章制度以及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结构名词解释:
(1)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的制度性文化(3)学校组织的观念性文化。
12.学生的重要他人名词解释: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大致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还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13.社会角色的扮演名词解释: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14.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包括‘物质’范畴的与‘精神’范畴的,总体范围的与局部范围的,质态意义的与数量意义的,长久的与暂时的,有计划的与无计划的,进步的与倒退的”。
15.教育分层名词解释:
教育分层又叫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它包括名词解释:
⑴教育结果(不同的专业、学历等)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和影响;⑵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教育活动本身(如课程内容、选拔人才的方式及淘汰机制等)对人的分化和选择是导致人们获得不同教育结果(取得不同教育文凭),进而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地位的主要因素。
16.教师权威名词解释:
教师的权威主要受来自于社会规范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它表现为对班级、学生和课堂等教育资源的控制权;教师权威不仅包含了以上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力,还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教育制度层面划分为法定的权威和传统的权威;个人因素层面划分为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
17.社会剧变名词解释: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迁。社会剧变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发起变革的主导方“势力”强劲,能够摧毁一切阻碍变革的羁绊,始终保持了一致的“主题”或“重心”,可称为“直前式社会剧变”。相反,如果阻碍变革的势力过于强大,变革性力量难以控制变迁的过程,或者,发起变革的社会主体由于领导变迁的经验不足,缺乏完整的策略、方法与规范,致使“变革主题”不能有效贯彻,重心时有移转,过程来回反复的,则可称为“振荡式社会剧变”。
18.规范行为名词解释:
是指人在社会中顺利生活,被大家所接纳,是以正统的普遍认可的和遵守的社会规范。
19.教育平等名词解释:
在时间维度上,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和受教育结果的平等;在空间维度上,它们都涉及享有平等的主体范围、与教育有关的社会资源及其种类和数量。
20.人口的社会变动名词解释:
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动。
21.学习化社会名词解释:
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概念,学习化社会也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22.社会角色扮演: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23.职业社会化名词解释:
是指社会通过某种方式内化社会成员的职业价值,获取职业手段,认同职业规范以及形成职业性格的过程。
有机类比(或译为有机比拟)(organic analogy)【P.4】名词解释:
在社会学上,社会往往被看成是「像有机体一样」的实体,它的各个部分互相连繫和互相强化。
社会连带(social solidarity)【P.5】名词解释:
社会或社会群体所表现的整合及整合的程度或类型。社会连带分为机械连带和有机连带两种类型。
机械连带(mechanical solidarity)【P.5】名词解释:
机械连带是一种相似性的联结,主要的特徵是名词解释:
社会成员间的个别差异甚小、集体的成员有类似的特质;社会成员的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具有同样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低度分化(differentiation)而呈现高度的一致性(uniformity),因此,彼此相似,相互联结,凝聚(agglutination)而融合为一体。机械连带社会以相似性为基础,是独立而封闭的体系;它的型态简单,分工层次低,社会成员功能的分化不明显;社会成员的意识由同质的元素所构成,完全受集体意识的支配;个人的角色可以轻易地由他人替换,而这种社会在集体意识的支配下,不断地複製著相似的社会成员;由于社会成员的相似性高,彼此雷同,因而相互联结,融为一体。◆
有机连带(organic solidarity)【P.5】名词解释:
有机连带是一种「不相似」(dissimilarity)的社会连带,主要的特徵是名词解释:
社会成员各有特性,彼此有别,由于个体的不相似性,因此,必须相互依赖,彼此之间需要协调,而相互联结。有机连带社会是植基于不相似性的分工社会,社会成员随著社会分工而发展个性,在机械连带社会中具有无上权威的集体意识,在分工社会中则容让个别意识发展,形成个人的独特功能。有机连带社会具有整合的能力,将分工及分化之后的社会各阶层者的不同兴趣,凝结于社会体系之内,维持社会的团结与秩序。◆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P.5】名词解释:
在社会中作为一种团结力量的共同信念及其相关之道德态度。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111。◆
社会化(socialization)【P.5】名词解释:
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裡,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
理想类型(ideal type)【P.5】名词解释:
是社会学分析的一种方法,由韦伯(Max Weber)所提出。它是结合一事物之许多可观察的现象所构成的全形(configuration)或型态(gestalt)。从定义上说,理想类型的构造概念并未完全包括经验事实,因此,任何现象都可藉不同要素的强调而发展多种不同的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概念有以下两个功能名词解释:
(1)便利分类与比较,(2)发展概括论断的类型,并用以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韦伯利用理想类型的方式来叙述「科层体制」(Bureaucracy)的特徵,完全是凭其一些经验的因素和逻辑的推论,再加上其智慧的想像所形成的一种概念结构。此种理想类型的组织型态,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它不是描写现行某种科层组织的实际情况,而是假想一个由发展而成熟且遵循理性原则运作的科层体制,所应具有的特徵。理想类型虽是抽象的,但(1)它必须含有客观的可能性,亦即此一理想类型须能用以说明具体的现象,(2)它必须是主观上有意义的,如社会行动的类型必须可从个人的动机上瞭解得到。
【资料来源】龙冠海(主编)(1971)。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名词解释:
社会学。台北市名词解释:
台湾商务。P.169。◆
同理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P.5】名词解释:
自己设身于社会行为者处境而取得理解和解释的形式。但在社会学方面最广泛运用的诠释形式说明(如在M. Weber的著作中),只有当行为的意义能够为现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确认时,才把意义算作行为者的。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P.213-214。◆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P.6】名词解释:
指长其持续性稳定且有规律的互动模式。
社会结构是名词解释:
(1)社会成分之间比较持久的模式或相互关系,如阶级(class)结构。(2)某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中,或多或少比较持久的社会安排模式,如英国的社会结构。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 633。◆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P.6】名词解释:
社会行为系指个体在社会团体中,与他人互动的行为;这种外显行为一则受到他人或团体的影响,一则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这种行为也在企图影响他人或个体所隶属的团体。
钜观社会学(macrosociology)【P.6】名词解释:
社会学分析的层次,内容涉及整个社会及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394。◆
微观社会学(microsociology)【P.6】名词解释:
细部层次的社会学理论分析,集中在研究日常生活面对面的互动以及群体中的行为等。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424。◆
社会动学(Social Dynamics)【P.6】名词解释:
为A. Comte所创,系指研究各种不同的社会模式产生与变迁的社会学。
社会静学(Social Statics)【P.6】名词解释:
为A. Comte所创,系指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等问题的社会学。
社会系统(或译为社会体系)(social system)【P.9】名词解释:
系指贯穿时空的社会关系模式,并被理解为重複产生的,特指相对持久的模式。在这种一般意义下,一个社会(society)或任何组织(organization)、群体(group)都构成社会系统。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635。◆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P.9】名词解释:
由一群共同寻求相同目标的人所组成的大型次级团体。
社会中所存在的相当稳定的模式或结构,以及造成或维持这种结构的过程。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623。◆
社会团体(social group)【P.9】名词解释:
一群彼此有互动行为,并具有团体认同感的人所组成。
系指二个以上有直接或者间接接触(contact)的人。至于所谓接触,在社会学上的意义,系指(1)个人处于有意义的彼此刺激或反应他人之刺激的地位;(2)处于有意义的反应一共同刺激的地位。
社会阶层化(social stratification)【P.9】名词解释:
系指社会成员依其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寡而被分配到不同社会阶层的过程。
社会阶层(social stratum)【P.9】名词解释:
社会成员依其权势、财富、或声望之不同而被安排成高低不同层次的地位或阶级。
在一个社会阶层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和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等级制度中可以识别的社会层级(layer)。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633。◆
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
个人在社会裡所拥有的权势、财富、或声望。社会地位亦指个人可用来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资源。
社会阶级(social class)
拥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或团体。
赋予地位、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与生俱来或传袭而得的地位。如性别、肤色、家世血统。
赢取地位、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经由个人努力或成就而获得之地位。如教育与职业地位。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P.9】名词解释: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等所构成之社会结构的组织与功能上的变迁。
系指社会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体系的变异,以及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的某方面(如家庭、选举模式、宗教态度和经济活动等)的现况与前一时期状况之间的差别。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 609。◆
社区(community)【P.9】名词解释:
(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所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
文化(culture)【P.9】名词解释:
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人类创造和使用的象徵和器物。文化可以被认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包括行为举止、服饰、语言、礼仪、行为规范和信仰系统。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161。◆
次文化(subculture)【P.9】名词解释:
某一文化中部分少数人或社会裡的次级团体(subgroup)所共同具有并积极参与的信仰、价值和规范系统。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682。◆
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P.9】名词解释:
与现代社会中文化统一和文化普遍化的趋势相反,多元文化论者主张文化的多样性,并设法予以保护;同时这种理论亦注意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存在著不平等的关系。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442。◆
思辨(speculation)【P.16】名词解释:
属于一种超越现实经验的创造性思考历程。思辨的哲学,是要在众多的生活经验,以及众多的科学知识当中,找到它们的一致性和关联性,然后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
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P.16】名词解释:
在人际互动的社会体系中,由一群人所共同推展的行动,其目的在于意图改变社会习俗、社会制度、或人际关系之有组织的行动谓之。
实证主义(Positivism)【P.17】名词解释:
指哲学与科学上的一种主张。实证主义者认为名词解释:
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亦不能视为哲学。
它的一些主要信条有名词解释:
(1)三阶段规律名词解释:
思想的历史能够被看作是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的不可避免的进化名词解释:
(a)神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期间,根据具有动力、欲望、需要的意志(自我、精神、灵魂),对实在进行拟人的和万物有灵论(animism)的解释居主导地位;(b)形上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期间,第一阶段的意志失去了个性,成了一个抽象概念,并且被实物化为诸如力、原因、本质一类的实存;(c)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裡,知识的最高形式通过以连续、相似、共存这样的术语来描述现象间的关系达到。实证阶段对现象的解释以运用数学、逻辑学、观察、实验和控制为特徵。
这些精神发展阶段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应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互相关联。神学阶段本质上是独裁主义的和军事主义的。形上学阶段基本上是法律的和基督教会的。实证阶段是技术的和工业的活动。随著这些阶段变化,它们相互关联的特徵也发生变化。
(2)三个阶段进行循环的进步,完全是不可避免的。(3)科学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等级秩序中相互关联。例如,天文学必须在物理学能够成为一个单独领域之前发展;生物学必须在化学能够开始其发展之前而达到一个具有相当程度的水准。(4)实在能够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得到理解,这些概念具有有机统一体、秩序、进步、连续、类似、关系、功利、实在、运动和方向等。(5)宗教在其进化中的最高形式是普世人性宗教或理性宗教(不关涉上帝)。
【资料来源】段德智、尹大贻、金常政(译)(2004)。P. A. Angeles(编著)。哲学辞典(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页339-340)。◆
科层体制(Bureaucracy)【P.18】名词解释:
其运作基于不通融的成文规则和职位等级的组织类型,对职位与任职者有清楚的区分,职位的任用是以正式的资格为基础的。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P.18】名词解释:
泛指个人或团体在各社会阶层间或同一阶层内的移动。
个人的地位从一个社团改变到另一个社团,称为社会流动,亦即社会位置的变更。社会流动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称为横的社会流动(horizontal social mobility),另一种称为纵的社会流动(vertical social mobility)。例如个人从甲的宗教团体份子改隶于乙的宗教团体,或从某一政党转入另一政党,这种流动称为横的社会流动。又如个人在社会地位,从下层阶级升迁到上层阶级,或从上层地位降到低级地位,如工人升为职员,科员升为科长,又如经理降为股主任或贵族降为平民,这种流动称为纵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情形,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旧社会裡,颇为不易,尤其是社会阶级地位的流动,一个平民要变为贵族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静态社会,阶级的地位有固定的组织,没有突变是不会变动的。到了工业社会,因交通的便利,职业机会的扩大,个人的地位不像从前阶级制度的社会,受到种种的阻碍,而现在可以由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命运操在一己的才能。
工业社会对各种不同的职业有不同报酬,报酬的高低是吸引人的因素。要获得较好的报酬,必须具较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报酬必然是较优的地位,能够获得较优的地位,是竞争的结果。工业社会给人们在职业上以竞争的机会,使社会流动的情形,增加了速度。
【资料来源】龙冠海(主编)(1971)。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名词解释:
(一)社会学。台北市名词解释:
台湾商务。(页92)。◆
赞助性社会流动(sponsored mobility)【P.18】名词解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H. Turner提出之透过教育过程产生社会流动的一种模式。儿童被挑选进入一个经过选择的学校,并且得到资助和其他方式的支持,使他们得以透过这个教育系统,最后获得精英的成就与地位,谓之赞助性社会流动(sponsored mobility);在赞助性流动的社会结构中,目前社会的精英及其代表者,根据他们的标准选拔人才,个人的成就须符合所要求的标准,方能获得赞助,给予向上流动机会。
竞争性社会流动(contest mobility)【P.18】名词解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H. Turner提出之透过教育过程产生社会流动的一种模式。儿童为获得教育和社会的有利条件而不得不断进行公开竞争,此谓之竞争性社会流动(contest mobility);在竞争性流动的社会结构中,个人可凭藉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参与公开竞争而获得英才地位。
现象学(phenomenology)【P.19】名词解释:
一种试图描述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以探求自然界一切事务之原始本质的理论。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把哲学看成是个人对自己体验现象之知性过程的内省考察。其中心理论是知觉的意向性,吾人不仅有意识,而是必须意识到什麽。其方法是先天性的而不是经验性的,一切被研究的心理过程的偶然方面(不直接呈现于个人意识的一切,如无关的概念)都被悬置(被放入括弧),以便对其逻辑本质做系统的考察,因此,现象学还原的目的是剥去知觉的矛盾,以揭示思想的先天本质。
Parons社会体系的四项功能(AGIL model)【P.23】名词解释:
T. Parsons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为了生存和维持下去,都必须解决四大问题,亦即必须实现下述四项基本功能名词解释:
(1) 适应(adaptation)名词解释:
系指社会体系与其环境之间的某种关系;对社会体系中的每个成员而言,其行动必须适应环境方面的限制,抑或设法使环境适应其需求。
(2) 目标的达成(goal attainment)名词解释:
系指任何一个社会体系必须使其中的任何一个行动参与者实现和达成其目标。
(3) 整合(integration)名词解释:
系指社会体系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行动,必须尽可能相互协调而避免衝突。
(4) 潜在模式的维持(latent pattern-maintenance)名词解释:
系指社会体系中每个成员的精神态度与维持体系所必须的规范的协同关系;其意味著体系的存在,要求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保持著与与贯穿于体系中的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的心态。
形式社会学(formal sociology)【P.25】名词解释:
齐穆尔(George Simmel)的形式社会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寻求探讨社会过程的基本形式。他认为社会学不应该企图去研究每一种社会制度或人的行为,而应把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上,而这些形式并非全是纯淨的,每一个社会现象都包含有合作与衝突、亲近与疏离、强权与服从等相对关系。因此,社会与个人之间常常同时具有合作性与衝突性。个人虽一方面寻求社会的融洽,另一方面亦为私利而活动。因此,个人一方面受制于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控制社会。
社会学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其注重于研究各种社会互动之下普遍重複的社会「形式」(forms),亦即研究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形式的相似性。
社会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P.26】名词解释:
Bowles与Gintis从政治与经济因素的观点,认为教育制度事实上受到社会阶级背景的影响,由上阶层社会出身的儿童,仍然是下一代的社会精英,从低阶层社会出来的儿童,依然贫穷如故,这种社会分工的不平等现象还是在下一代社会中出现,谓之「社会再製」。
符应原则(correspondence principle)【P.26】名词解释:
中上阶层为继续自己阶层本身的利益,而「阴谋」限制其他群体的受教机会,于是将下阶层子弟编入较差的中学、社区学院、或职业学校就读,因而将来从事较低层级的工作。于是学校成为「複製」生产社会关系的单位,以维繫资本主义学校的运作。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因而在于符应生产社会的关系,让某些具有「文化资本」的学生,在校或离校之后,得以获致成功,不具备如此条件的学生,则无此机会。这种在学校複製学生的方式,也複製了以后的社会阶级结构,此谓之「符应原则」。
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P.27】名词解释:
Bourdieu从「文化资本」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组织、学生的选择与陶汰、考试与文凭的授予均有利于原本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宰制阶级。上阶层社会出身的儿童,拥有丰富的社会主流文化资本,而学校的课程亦在传递社会主流文化,这些学生的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非常相近,学生易于学习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成就,在校或离校之后易于获致成功,所以下一代仍是社会上阶层人士;而出身于社会下阶层的儿童,由于本身家庭的文化贫乏,成为所谓的「文化不利」学生,其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形成不连续的断层现象,学生的学习容易遭致挫折与失败,而下一代仍难逃沦为社会下阶层的命运;因此,「文化资本」的累积成为社会再製的主要依据,谓之「文化再製」。
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P.31】名词解释:
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是经验科学方法的一个要求;意指在经验科学中对观察的陈述,唯有能为每门学科的研究者所验证的才能予以容纳。研究人员所指的观察必须可以重複,即是观察不限于一个或少数有特殊禀赋的人,而且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严格说来,首次的观察及其验证均非互为主体性的,因为任何观察必然为一个主体所为。只有以语言为媒介,经过不同主体互相沟通,才能使观察得到互为主体性的验证。此外,所有观察所得的资料,必须毫无例外的属于外在世界,这也正是不同主体的共同架构。
有些学者认为理性的先验命题具有互为主体性的有效性,是为原则上每一个认识主体都有理性,可以洞识到理性先验命题的普遍有效性。
最后,哲学人类学家常把互为主体性视为人的特徵,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始终指向别人并依赖别人。
现象学中的互为主体性另有特殊的意义;在讨论知识起源问题时,现象学者认为人在世界上群居,人与人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最根本的就在于知识,即一个主体意识和另一个或多个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双方各有认识作用即互为主体性。
舒兹(A. Schutz)综合韦伯(M. Weber)和现象学鼻祖胡塞尔(Ed. Husserl)的思想,建构其社会学,阐揭胡塞尔「互为主体性」的说法;强调每个人在认知主体中有一先验的自我,有认知他我的能力,由此构成认知上的相互共同性或同理性,这种社会意识也是互为主体性的表现。
【资料来源】赵晓维(2000)。互为主体性。载于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一)(页871) 。台北市名词解释:
文景。◆
直观(intuition)【P.31】名词解释:
心理学上,指直观是一种不须经过思考或反省的推理历程,即可对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作立即而直接地判断的能力。哲学上,指直观为不透过经验而能认识真理的能力,即是人类一种不藉逻辑思考的认知能力;基本假设是人的心灵若处在一个很平静、很纯淨、很专注(或无念)的状态,这种超越逻辑规则以及感官经验的认识能力,就会被释放出来,而发挥它的作用;这种能力,不必经过繁複的推理过程,可以直接把握经验世界表象的真实,获得本质、根本而通全的认识。
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Knowledge)【P.32】名词解释:
知识社学会是从社会学发展出来的一门学科。最早提出此一名词的是哲学家谢勒(Max Scheler),早期此一学科较具哲学色彩,后来到了曼海姆(Karl Mannheim)之后,才走向社会学领域。知识社会学重视知识形成与社会文化条件的关联。换言之,其研究是了解知识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始于马克思(K. Marx)思想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其所谓「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而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即为知识社会学的核心观念。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将思想(或知识)视为社会经济结构与发展制约的产物,强调下层建构(如经济)对上层建构(如法律、政治、教育)的决定性影响,而以「物质」利益作为对观念或思想限定的唯一条件,忽略了社会或文化系统的影响力以及人的主动认知作用,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二十世纪之后,知识社会学的发展,逐渐脱离马克思以「阶级」来解释知识的社会起源,而以全面知识(包括文化、宗教)来检视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在方法论上寻求新的典范。其中的重要学者如曼海姆、涂尔干、索罗金(P. Sorokin)、墨顿(R. Merton)、柏格耳(P. Berger)、陆克曼(Thomas Luckmann)、孔恩(Thomas Kuhn),都对知识社会学有相当的贡献。
至于将知识社会学应用到教育上的研究,大抵以杨格(M. F. D. Young)、柏恩斯坦(Basil Berstin)、波迪尔(P. Bourdieu)、艾波(M. Apple)、基诺士(Giroux)等人,其研究大都涉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教学历程如何受锯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甚至也从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来说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及社会阶级再製与教育的关系,其中也涉及潜在课程的研究。上述研究从1960年后期起,逐渐受到重视。
【资料来源】陈伯璋(2000)。知识社会学。载于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四)(页685-686)。台北市名词解释:
文景。◆
教育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P.33】名词解释:
教育知识社会学是教育社会学一九七○年代以后新近的发展,过去的教育社会学偏重在制度和人的分析,教育知识社会学则著重对于知识起源和课程内容的探讨和批判。此一领域的学者们运用现象学和衝突理论的观点,从社会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批判学校课程受政治、经济势力的控制,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教育知识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知识社会学,而知识社会学源于现象社会学。现象社学会的观点认为,人是其所处世界的创造者,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是社会形成的,课程是社会所组织的知识。然而,社会阶级结构中的权力关系,成为一种宰制的力量,影响知识的选择和分配。个人接受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和结果,受到社会阶级的操纵与控制。因此教育知识社会学的探讨,其目的就是在透过批判而使个人免于宰制,使学校课程和教学趋于合理。
研究教育知识社会学的学者认为,学校课程就是教育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分类、传递和评鑑常受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当中有一些被认为「理当如此」的课程,都应该加以检讨。例如英国的文法中学,一向注重拉丁文课程,现在则检讨此一课程是否有必要。我国教科书中有许多政治性教材或有关性别、种族歧视的课文,过去,它们一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这些课程的价值和正当性则受到批评和质疑。
除了意识形态之外,社会结构对于学校课程也产生影响。学校课程中的知识是如何加以选择的?要传授给什麽对象?以及如何传授?这些问题都和社会结构有关,并且都反应出社会权力分配的现实状况。例如学校课程有重要性的差别,如主科与副科、升学与就业课程、蓝领与白领职业课程。这是因为知识随社会阶级而形成阶层化,课程类型受社会阶级的影响。学校课程有价值和重要性的等级差别,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则决定了他未来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学校课程的安排和组织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化,其过程和结果都是不公平的。
对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不公平现象,教育知识社会学者运用衝突理论的观点加以批判。他们认为名词解释:
学校课程(包括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量)以及教学对象(谁应接受何种类型课程)的安排,掌握在当今社会上居于权势地位者(宰制阶层)。他们根据自订的标准,安排并运用学校课程来灌输某种价值与信念,使学生被动接受事实,压抑其主动批判的能力。结果形成不公平的社会再製和文化再製现象。
教育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贡献主要在于课程方面,它使教育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在修订学校课程时,具有更深入的眼光,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课程发展的影响。例如,在决定课程与教材时,除了专家学者的意见,是否考虑到教师、甚至学生本身的观点,以及课程的组织分类如何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前途等问题。
【资料来源】谭光鼎(2000)。教育知识社会学。载于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七)(页202-203)。台北市名词解释:
文景。◆
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P.34】名词解释:
一种关于政治、社会、和政治变迁的理论,它试图解释许多贫穷国家长期的贫困、社会状况的恶化、及政治的动盪不安,乃是受富裕国家支配的结果。
此理论认为今日世界正受一个由美国和欧洲所组成的大都会中心所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受都会中心之控制并依赖此中心。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P.34】名词解释:
其陈述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进程。完整的社会系统在人类历史上可以採取两种可能的结构而存在,一种是小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另一种则是形成世界性的体系;而世界性的体系又可以採取两种不同的形式名词解释:
一种是单一的政治制度控制下的「世界帝国」的形式,另一种是由单一的政治实体所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惟单一的政治实体实际上并不可能实行一种完整的控制权。在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著核心、半边陲、及边陲三种不同地位的国家,核心国家系指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发展、并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由于核心国家控制了世界经济体系,所以,它们可以组织有利于核心国家的世界性贸易。
后设论述(metanarratives)【P.52】名词解释:
研究者以自己的语言结构,种族文化等来撰述其所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资料。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P.63】名词解释:
扎根理论是在对选择的社会现象进行仔细的自然主义观察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学理论。扎根理论的创始者为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然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关扎根理论的描述时,都一直对扎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扎根理论的意义在最初 1967 年所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在如何从资料中发展理论,而这就称之为扎根理论。即扎根理论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以获得理论。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託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徵,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一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一概念化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Age of Enlightenment)【P.92】名词解释:
导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动盪时期,此时期的特点是对传统的思想模式和社会组织发生了根本的质疑,并谋求代之以完全依靠人的理性来决定社会实践。许多启蒙运动的思想缺乏适当的经验研究基础,尤其是过于相信人类的进步和理性的最后胜利。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名词解释:
17和18世纪欧洲的一次思想运动,它把上帝、理性、自然、人类等各种概念综合为种世界观,得到广泛赞同,由此引起艺术、哲学及政治等方面的各种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启蒙运动的思想重点是对理性的运用和讚扬。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来说,一般承认的权威,无论是在科学或宗教方面,都要置于独立自由的心智的深入探查之下。在科学和数学方面,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应用,使一种崭新的宇宙论点产生成为可能。为寻求合于理性的宗教而促使自然神论的产生;还有更为激进的理性运用的结果,如怀疑论、无神论和唯物论。启蒙运动产生了心理学和伦理学上第一批非宗教化现代理论,由洛克、霍布斯等人提出,这些观点导致各种激进的政治学说的产生。洛克、边沁、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和杰佛逊都对独断专行的国家体制做过顺乎潮流的批判,并根据天赋人权和政治民主构拟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启蒙运动所留下来最有价值的遗产是名词解释:
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普遍进步的纪录这样一种信念。
国家主义(Nationalism)【P.92】名词解释:
国家主义或称民族主义(Nationalism),长久以来一直被赋予负面的诠释,乃是因为它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总是带来惨烈战争与屠杀。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国家主义所引起的,然而战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选择了民族自决而独立,所倚靠的正是国家主义。甚至更早的美洲各国的独立运动也是如此,这种国家主义最早在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发生,那些从母国移民到新世界的人们因为疏离与受到母国的压迫而产生新的国家意识,例如美洲早期的移民来自欧洲,于一七七六至一八三○年之间独立为美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因此对国家主义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压迫其他民族的负面诠释 。相反的,从被压迫的民族角度来看,国家主义便成为凝聚内部族群反抗外来压迫的唯一武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例如农业社会,人们的意识中是没有国家主义的,透过现代化经济力的整合,国家主义取代了阶级对立,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都必须使用相同的语言沟通,特别是为了生产、交换和管理上的需要。因此是在转移到工业社会之后,国家主义才迅速成长,并创造了中央极权与语言均质化的国家。一旦国家认同或国家利益遭到剥削时,国家主义者反应的力量尤其剧烈。
民族精神(Volksgeist,德文)【P.93】名词解释:
指一群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认同的人,基本上会突显出与其他团体有著不同的信念。
涵化(acculturation)【P.95】名词解释:
指个人或团体接受新文化特质并将其併入到自己生活方式裡的一种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P.95】名词解释:
指个人或团体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行为上向其认同,最后终于和该社会规范趋于一致的历程。或谓弱势团体调整自身不同的特质,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顺应优势团体生活型态的历程。
文化霸权(hegemony)【P.95】名词解释:
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透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300 ◆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Fordism & post-Fordism)【P.107】名词解释: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Henry Ford)创造的,在先进工业社会中组织生产的方法。这两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生产过程,但这两个术语通常被用来表述相关的社会和政治结果。福特在製造业中的伟大创举,是以一种能推动大众消费的价格进行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但这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名词解释:
(1)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工厂。
(2)一个固定的生产过程。
(3)严格的等级制和科层制的管理结构。
(4)使用半熟练的工人从事重複不变的操作,通常要科学管理的纪律管束。
(5)有一种强化工会以及生产受制于工业行动的趋势。
(6)保护本国市场。
  福特的革新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汽车生产,其方法很快为製造业的其他部门所採纳,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先进经济赖以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以繁荣的组织基础。福特关于规模、集中控制、标准化和大众消费的思想,不仅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时也确认了前苏联工业化的性质,而且在自由市场的民主国家中创造、实施了福利服务制度。
  后福特主义指的是在生产、资讯、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应用晶片技术、电脑、和机器人而开启的新的经济能力。与福特主义相比,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显著特点,通常被认为是建立较小的企业单位,以灵活的生产专业化商品或服务来迎合分散的市场。后福特主义转变涉及有关社会和经济变化有名词解释:
 (1)旧制的製造业和烟囱工业衰退,同时出现以电脑为基础的所谓朝阳企业。
(2)更加灵活的、分散的劳动过程和工作组织。
(3)以技能适应性强的雇员为核心所重新组织的劳力市场,辅以随时雇用的低报酬、非固定的契约劳工。
(4)在职业结构中传统的、参加工会的蓝领工人阶级必然减少,而白领、专业性、技术性、管理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的雇员居于主要地位。
(5)因採用新技术导致的许多操作过程多由女性掌握。
(6)围绕个人选择生活方式概念出现的新的消费类型,强调口味、独特性、包装和外观。
(7)跨国公司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中居支配和自主地位。
(8)建立在新的灵活性基础上的新国际分工,使全球性生产得以组织起来。
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准确年代界限是无法划分的。事实上,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和内容的争论仍在进行,甚至关于两者是否存在过渡关系也在争论。
新保守主义(the Newconservatism)【P.108】名词解释:
在英美国家中,「新右派」(the New Rightist)又被称为「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主张国家的职责在于对社会提供一个法律架构、保证法律和秩序有效、保护国家领土不受外来侵略、坚持某些传统道德价值应该有更多的干预;但在建构经济体系、指导与管理生产活动、重新分配所得三方面上,国家则应该减少干预。
【资料来源】胡芝莹(2001)。霍尔。台北市名词解释:
生智。P. 217。◆
「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来源广泛,与西方思想的联繫明显增强,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发展经济学、批判法学、合作主义等理论都对它产生影响。与「旧」保守取向的另一个不同是,「新保守主义」并不将当下秩序视为定型,相反地,他们主张在历史连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现有秩序的现代化,採取渐进改革的道路,认为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可以在创新中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新保守主义」取向的政治主张,是重视权力向国家层次的集中。同时,「新保守主义」提倡从推进现代化的积极方面理解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为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威慑作后盾,提出一些基本原则作为不可逾越的「禁忌体系」,客观上有著压抑政治参与爆炸的合理功能。意识形态界限的作用是避免政局不稳和社会动盪,巩固社会各阶层对现有体制的认同。且只有获得稳定的秩序,才能具备进一步改革的条件。
  在台湾,「新保守主义」取向的文化主张和国学的再度升温联繫在一起,有学者将之称作新时期的「嘉乾学风」。国学升温表现出一种再次复兴中华文化的努力,这种努力希望将 80年代的西学中心转到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上来。它提议人们回到中国历史中寻找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寻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经济学研究中的「新」保守取向(接受相当部分西方思想)不同,它对以西方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的态度怀有相当的疑虑。
柴契尔主义(Thatcherism)【P.108】名词解释:
柴契尔所採自由市场和强势国家的意识型态立场。柴契尔夫人以中产阶级一分子,带领保守党执政,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她的信念及使命,是祛除依赖、守旧、事事倚靠政府的国民心理,将市场经济的绩效和顾客优先观念,推行到行政、社会福利等各层面,发挥中央政府功能,抑制工会及地方政府权限,以政府改造为施政主轴,重拾人民为自己的生活改善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展开波澜壮阔的柴契尔主义(Thatcherism)。
民粹主义(Populism)【P.109】名词解释:
民粹主义被定义为超越阶级区分,而诉求于「人民」的政治运作。但是这种定义产生出一些问题名词解释:
1.民粹主义论述事实上可以同时指涉「人民」与「阶级」而不必然与阶级无关。
2.所有指涉「人民」的论述也不必然自动地成为民粹主义。
3.「人民」是一个空洞的字眼,没有确切的指称,任何政治论述都可能引借人民之名--唯有将「人民」与特定的矛盾点相连接时,它才有明确的意义。权力集团╱人民对立概念的提出也正是在掌握这个矛盾点。
【资料来源】胡芝莹(2001)。霍尔。台北市名词解释:
生智。P. 194。◆
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彙中最不精确的名词之一。它被用来指涉的政治现象既广且杂,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对于这些民粹主义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仍未有定论但至少可以区分出七类分别为某些政治科学家认为是民粹主义的政治现象。其中有三项是扎根于乡村或是乡村发展取向的激进运动名词解释:
1.激进农民运动,典型是1890年代的「美国人民党」(US People’s Party)。此运动的附从者自我标榜为「民粹主义者」,而此运动是源自于美国西部及南部各州农民在经济上的不满,并曾一度威胁到美国的两党制。这些民粹主义者的宣言是「我们要使共和政府重回『平民』(the plain people)之手」,其改革的要求很多,包括由于银币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此运动在1896年,由于主要基于民粹主义政纲而参加竞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布莱恩(W. J. Bryan)遭受挫败,遂一蹶不振。其他值得比较的“农民激进主义”的例子包括在艾柏塔省(Alberta,加拿大之一省)兴起的社会债权说(Social Credit),以及在萨斯凯彻温省(Saskachewan,加拿大之一省)的合作共和联盟(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2.知识分子的激进运动,其目标是农业社会主义和把「农民阶级的意象浪漫化」(romanticizing of peasantry)。此处的典型例子是Narodnichestvo (Populism)名词解释: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阶段,彼时愤愤不平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went to the people ),企图挑起革命的情绪。1874年值此运动的高峰之时,有成千上万的男女青年,冒著牢狱的危险涌入了农村,宣传农村社会主义的福音。他们相信因为共有制的土地耕作在俄罗斯的农村中还存留著,一但国家被摧毁,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必可在此此农村基础上建立起来。然而,农民们却没甚麽反应,而一些民粹主义者却走向恐怖主义,甚至成功地刺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自发性的草根农民运动,其目标是控制土地以及免于精英的支配。有别于前两者的是,此处没有著名的运动典范,不过可以举出墨西哥革命中的札巴达党人(Zapatistas)、一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的农民党、及在布尔什维克掌权之前的俄国革命。第三世界立基在农民基础上的革命运动,如毛泽东主义,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混合。
  以上这三种类型都与政治运动有关,并且多少都是农村性的,而民粹主义一词也被用在其他一些不同的政治现象上名词解释:
4.民粹主义式独裁──在此类例子中一个魅力型(charismatic)领袖超越传统的政客,直接诉诸民众,带给他们「麵包及娱乐」(bread and circuses),并藉此获得宪法以外的权利。培隆(Juan Peron)(在其妻艾娃(Eva)的帮助下)在1940年代的阿根廷建立了大众对他的忠诚爱戴,即是最佳例子。美国的「南方的煽动家」(Southern Demagogues),如阿拉巴马州的辉‧龙(Huey Long),则是又是一例。经常有人认为这一类型的民粹主义的领导者,只有当其群众是来自乡村或是从附近乡间来的新近移民(如许多第一代的培隆主义者)时才能获得群众的追随。
5.如果民粹主义可以用来描述以群众为基础的独裁,那麽它也可以用来指涉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民粹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与代表制敌对的,并且尽可能地使权力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中。其在制度上特殊的设计有名词解释:
将议会通过的立法案交付全民複决(popular referendum);全民创制(popular initiative),不必经过议会,由选民自己提出立法案,在由全民複决之;以及罢免(recall),如果一定数目的选民对他们的代表不满,则可于其任内重新举行选举。民粹主义的民主政治在瑞士进行得最彻底,而在美国由于在本世纪初美国进步党人(American Progressives)採行了此种政制,现在美国某些州〈以加州最为著名〉的州宪法也有複决的规定。
6.民粹主义还有一种更进一层的意义,我们或可称为「反动的民粹主义」(reactionary populism),是指在民主国家中政客运用群众反动的偏见来对抗政治精英的开明观点。这种民粹主义所指的尤其是那些藉著运用种族仇恨或关于法律、秩序的右派观点以获得其群众支持的政客。
7.最后,这个名词也被运用在特别的政治型态上。「政客的民粹主义」(politician’s populism)是指某种型态的政客,他们避免意识型态的许诺,且声称是代表全民而非为任何一个党派说话;意指一种「无所不包的人民政党」(catch-all people’s parties),此政党没有甚麽基本信条,採取折衷的政策,且愿意接受任何投靠的人。
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P.110】名词解释:
一种模仿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国家所有权制,其方式为集中经济权力于党国菁英的手中。
种姓制度,又称喀斯特体系(caste system)【P.272】名词解释:
是一种封闭的阶层体系,在此一个人的地位是由其出生家庭所决定,并通常不可能发生地位的改变。
封闭式社会(closed society)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型态,阶级制度甚为明显,阶级间的流动极少,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因阶级地位有差别而不平等。在封闭社会中,个人的地位是一种天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是与生俱来的,个人无力改变,如性别、家世、肤色、宗教等。封闭式社会之最极端的例子是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该制度将社会组成分子严格地分为四个阶级名词解释:
(1)祭司阶级(Brahman);(2)武士阶级(Kshatriya);(3)自由生产阶级(Vasya)及(4)奴隶阶级(Sudra),各阶级有贵贱之分,不许混合相处,婚姻对象必须在本阶级内,不能越级。此中阶级间的规则,为众所信奉而不可逾越的界限。故各阶级的职业,固定不变,成为世袭。由于生活的区别,各阶级因而发展出各自的思想、态度、风俗、习惯与礼节仪式;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封闭式社会。
【资料来源】谭光鼎(2000)。封闭式社会。载于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五)(页135-136) 。台北市名词解释:
文景。◆
贫穷文化(culture of poverty)【P.362】名词解释:
由贫民创造和再现的生活方式;根据贫民本身的文化特徵,对贫穷的存在所作的一种解释。O. Lewis(1961, 1968)强调「宿命论」(fatalism)是下层阶级(underclass)次文化的一种特徵,它使贫穷代代相传,而且认为儿童很快就会被社会化而接受贫民的价值观和态度。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住在O. Lewis所描述的穷乡僻壤中的人,并不持有属于贫穷文化的宿命论态度,很少经验证据支持贫穷文化的论点。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P. 163~164。◆
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s)【P. 372】
将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s)集中于一个学校或中心,供社区内的所有学校的学生使用。一则可将财力集中使用,充分地购置各种资源与设备,以适应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再则可使社区所有学生共处一地,增加瞭解。
【资料来源】谢文全(2001)。中等教育-理论与实际。台北市名词解释:
五南。P. 298。◆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名词解释:
各类社会群体用以强制或鼓励从众(conformity),和处置违反社会规范之行为的措施。
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名词解释:
社会过程可分为历史的过程与社会的互动两类,历史的过程是指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言,亦称为社会变迁。社会互动是指社会分子间的心理或行为互相影响而言。
构念(constructs)名词解释:
概念(concept)是一种心理的工具,用以解释我们经验到的一群感觉的一个单元。概念往往结合更高层次的思考单元,那就是「构念」。构念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指存在于经验世界中而不能直接感知的元素(如IQ)。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名词解释:
工具理性又称「目的理性」(Purposive Rationality),此种理性行动特别强调方法和程序的可计算性,讲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性目标,偏重目的手段式的理性评估行为。
系指行为只服从于有效性标准。这一形式的理性,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化以前的「前工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理性化过程的基础。
【资料来源】周业谦、周光淦(译),Jary & Jary著(1998)。社会学辞典。台北市名词解释:
猫头鹰。P. 341。◆
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名词解释:
价值理性是一种不计算后果或条件,强调主观信念、价值判断的实践精神。
现代化(modernization)名词解释:
社会学中指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的农业社会转化成一个非宗教的城市工业社会。现代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社会的现代化将越来越强调个人的作用,原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如家庭、社区或职业团体也将日益被个人所取代。劳动的分工、工业化的特徵仍然适用于社会组织制度,但将变得更加高度专业化。社会不再为传统或习俗所统治,而是遵循一套专门制定的抽象法则。现代化过程经常会弱化传统的宗教与精神信仰的重要性,甚至丧失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徵。
指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格等各方面朝向理性成长的变迁过程。
社会学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系指人们试图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特质加以串联的努力。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社会规范约束下的交互反应来往。
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指个人对其所属情境的看法或想法。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
系指社会规定的行为标准,提示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应该表现那些行为。
功能论(functionalism)
一种以解释社会体系之功能为中心的理论。它强调体系内单位之相互依赖性及体系之整合与均衡。
衝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一种强调社会衝突之必然性与不可避免性的社会学理论。
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一种将社会互动视为交换性质之互动的学理论。它认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利任润与成本(酬赏与惩罚)的计算与交换的过程。
交换理论是一种以心理学和经济学两者为基础之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其主要目的在解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与小团体的结构。此理论基本上认定各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社会互动事实上就是一种交换行为。教换的对象不一定是能看得见的物品,其他像声望、喜爱、帮助、赞同等也同样可以做为交换的对象。同样的道理,痛楚与难堪的避免、机会与利益等亦可用来交换。
象徵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强调互动性质与过程的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互动过程中个人对符号的选择、解释以及反应的动态特质。
俗民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一种试图了解分析人们在现实社会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之理论。
反抗文化(counterculture)
为次文化的一型,以反对并试图推翻既有文化为目标的文化模式。
文化差距(cultural lag)
指文化裡各部门发展速度不等所产生的差距。
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经由他人的评估而知晓个人的自我。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指一群人对个人行为有相当深度影响力的人。
参照团体(reference group)
一个人用来判断或比较自己的团体。
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一种建立在人们尊重传统规范或习俗之安排而取得的权威。
法理权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
一种建立在非情感的理性规范之安排而取得的权威。
魅力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一种建立在个人之超然或似神能力的崇拜上的权威。
种族(race)
是由一群体质生理特徵相似的人所组成。
族群(ethnicity)
是由一群体具有共同地域来源或文化特质的团体所组成。
少数团体(minority group)
是由一群在社会上被歧视和压抑的团体所组成。
多数团体(majority group)
指在社会、经济或政治上享有控制权的优势团体。
种族主义(racism)
一种自认本族优于他族的信念,并据此而歧视或欺负他族。
隔离、区隔(segregation)
系指社会的强势团体将少数团体加以地域上或社会上的间隔。
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一种肯定本身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并歧视其他族群的信念。
偏见(prejudice)
一种依想像或错觉对他人曲解或预设的看法和态度。
歧视(discrimination)
一种以实际行动排拒或欺负其他族群的行为或行动。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联系我们
微信号:zqc4950【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