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如下】
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用。
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社会现象的系统客观的整体性研究。
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7) 本课程认为名词解释:
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经济体系以及其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经济学与社会学各自对经济现象解释的局限2、社会发展的需要3、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互动
1、宏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2、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3、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司、组织和产业4、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的关系
1、“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2、常见方法名词解释:
观察、实验、归纳、调查、比较分析(含文献研究)
斯梅尔瑟《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相关变量名词解释:
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消费、交换等;自变量名词解释:
经济现象的自变量供求关系;变量间的关系名词解释:
价格、文化、政治与经济增长;“假定”的重要性名词解释:
研究某个变量的影响就要假定其他变量不变
1、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及其运作,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2、经济过程的分析(生产、交换、消费、分配)3、市场及其组织4、网络和社会资本名词解释:
组织和文化、经济与文化5、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6、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名词解释:
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人类经济现象的一种学科。
行为的社会定位、制度的社会建构。
1、社会网络、社会组织、文化2、就是要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借助标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主要的经济过程,特别是网络理论、组织理论和文化社会学
一种对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理性选择活动
①个人偏好是被给定的,行动目标在行动前就已经明确②经济行动动机仅仅由经济刺激的③行动的目标一旦确定,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就确立了
(1)但经济行动的目标并非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确定①个体的目标是一个过程②个体(含组织)活动的动态性(2)经济行动的动力并非仅仅与利益有内在关联(3)大量经济行动的非理性决策活动。
① 设定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② 根据某些标准、原则来选择具体的行动方案与行动手段 ③ 按照选择的方案和手段来实施行动 ④ 行动后果的出现 ⑤ 对行动本身的反思与评估
是最大限度的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①行为目标的确立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的过程②经济行动动机的复杂性
①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理性是有限的②行动者的效用不一定都是为社会认可和激励的,甚至与行动者自身的整体或长期效用的最大化也是有区别的③对“自我利益”的质疑④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批判
①方法论的个人主义②行动者最优化原理③社会优化④社会均衡。
①社会资本②权力的社会来源③制度④让渡
①组织制度的完善(生产制度、管理制度、工资与奖励制度)②外部法规的建立与完善③市场与就业体系的完善④利益调节与自律
市场空间、市场的结构、市场现象的核心、市场竞争与市场冲突、正式组织和非正式规则等。
是指交易双方或者两者之上的交易者基于一定的规则获取其他行动者所拥有的“所有物”的过程
交易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及理性的个体行动者【斯密,李嘉图,霍曼斯】
社会结构的影响(文化、社会、宗教、价值等)【布劳,马林诺夫斯基】
①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产生【布迪厄】②有限理性选择理论【特纳】
个体主义未能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而削弱了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而结构主义则过分强调结构的作用,从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交换行为应当是者两种观点的整合。
以社会义务作为物品和劳力交换的基础,其交换目的实非物质性的、非盈利性的。
其交换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结合形式。
其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最高目标,交换的过程是以物品和劳动的供求关系为基准。
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
即协商产生明确的合同或贸易条件;
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予;
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1、心理需求2、资源3、相似的价值偏好4、互利原则
形成价格和促成交易均取决于一切参加交换的人的动机。
利己(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和非利己动机之分。
交换的动机视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要。
交换与互惠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原理之一。并将交换分为一般交换和限定交换。为此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交换原则
分析交换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界工的各种形式,而不是个人动机;社会系统中的交换关系并非限制在个体间的直接互动,而是在社会网中。
有获得某物品的欲望;能明确知道这个物品的所有者;能提供与之交换的另外物品;有能力接受这一物品。
吸引原则、价值原则、权力原则和张力原则。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
在网络中交换可以有两种普通形态名词解释:
a、行动者在资源的分配上谈判并讨价还价;b、行动者并不谈判,但连续地提供资源时存有接受回报的期望。
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高度冲突;普遍的各种制裁强大义务支持
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一般冲突;强大的明确的制裁;较少的义务支持
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较低冲突;较少需要制裁;较少的义务支持
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下消费各种产品及其服务的社会过程。
对消费行为的研究、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对消费制度的研究和对消费问题和社会控制的研究。
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群体消费和个体消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收入、文化程度
①消费安全权利②消费者获得信息权利③消费者选择的权利④消费者表达意见的权利
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与机会的差异
1、社会阶层展示的是个人的地位(社会地位)2、社会阶层是多维度的3、社会阶层是等级制的4、社会阶层限定了人的行为5、社会阶层是同质性的6、社会阶层是变化的
主观测量、声望测量、客观测量
社会用以调控人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及其体系
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对劳动分工的规定、对交换活动的规定、对市场运行的规定、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形成,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
制度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等方面。
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产生一种依赖。【保罗戴维】
基于某种选择,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很难改变这一制度的发展轨迹和方向。
1、制度的路径依赖与其自我增强机制分不开【诺斯 1994】2、制度自我增强机制的主要表现名词解释:
成本固定效应、学习效应、网络效应、预期效应
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形成是与社会、文化结构有着较强的联系的。
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组织形式;同时还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科层等结构较复杂。
企业组织发展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家族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演变过程名词解释:
组织形态
U型
M型
E型
劳动分工
以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或者产
同时依靠投入和产出
依据项目特性而定
协调机制
等级监督、功能分工
分散决策、竞争机制
职能交叉、员工的企业家精神
决策权
高度集中
分权
权力下放
雇员要求
服从
合作(信息/权力)
信任(信息/权力)
非正式结构
很重要,高稳定性
相对重要、相对稳定
很重要、低稳定性
优势
规模经济、责任明确
适应性强
适应性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
劣势
基础设施投入大,变化不易,
很贵的基础设施,协调
高层管理人员对结果负责,控制力较弱
①“U、M、E”企业
①产权清晰(核心和基础)②权责明确(关键)③政企分开(重要条件)④管理科学(组织保证)
指企业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它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1、企业所处的情境2、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3、企业对于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比较明确的
企业间的关系在当前已逐步呈网络化的趋势;企业通过彼此建立网络关系的方式加强协作,在避免组织规模带来的协调成本的同时,强化企业的弹性生产能力。
是人们基于某种媒介物进行各种交易的场所。(市场是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
空间区域、人群及习惯经济活动、权利义务
偶然交换→集市→店铺→运输贸易→交易会所
市场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不同的市场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在社会类型上也不同,这取决于它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市场空间、市场的结构、市场现象的核心、市场竞争与市场冲突、正式组织和非正式规则等。
1、基本构成要素名词解释:
自由劳动者、使用劳动力的雇者和部门、供求关系、交换方式与规则、劳动价格。2、劳动力市场歧视名词解释:
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公平。3、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原因名词解释:
科技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进步及其发展。
劳动力市场也是一种再分配机制,它通过压缩或增加劳动力市场各方的利益而影响社会福利。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也有关系。
劳动者在工作中承担的职位,以及这些职位的变动实际上也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
工作场所中互动不仅是劳动者获得技能、积累技能的途径,还能使他们习得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技巧。所以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者的社会化场所。
在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是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纽带对行动者的影响
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起来的
官僚制的核心是有社会位置组成的科层制,它是以理性和非个人化为特征。
专业劳动力市场主要是指在非官僚制劳动力市场中供职的专业劳动者,进行劳动职位变动的市场。
在这类劳动力市场中,供需状况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最为显著,行业间的工资差异甚大。
是指行动者(个体、组织、国家)基于“情感、信任、规则”等社会关系网络而形成的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是个体基于关系网络调节稀缺资源的能力)
生产性(再生性);不可转让性及不可让渡性;个体存储性;无形性、社会性;不确定性;
义务与期望;社会规范(奖励与惩罚);信息网络;权威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网络
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微观、中观、宏观”的三位一体。
促使搭便车行为产业,抑制人们的创造性。
1、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因素;2、社会资本的大小是由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的;3、信任程度的高低决定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可决定一国的经济状况;
社会关系及其结构;网络的封闭性;意识形态
就是人化,指人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而创造的一切东西的总和。
(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
1、提供共同观念,促进社会整合;2、提供经济行为框架,稳定行为预期;3、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限制机会主义)4、推动经济发展及其进步
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及社会的全面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政治昌明等
A、正面影响名词解释: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增长的代价名词解释:
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不同经济群体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
1、家庭功能弱化,家庭形成多样化;2、职业与亲缘关系的日益分离3、传统生活方式和生育行为的变化4、集中的专业化生产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
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迁,即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度,而不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
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这,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1、国家参与经济的必要性名词解释:
后现代化的特征、市场失灵;2、国家参与经济的作用名词解释:
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推行国有企业改革,造就微观经济主体;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国家经济合作。
1、宏观决策科学化;2、妥善处理突发事件3、有效治理“失业、贫困及通货膨胀”4、社会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舆论控制是众多社会成员对于某一特殊事件所抱的态度和所持意见的一致性反应,亦即是一种公意。它在非正式控制中表现最为突出名词解释:
(1)社会舆论流行迅速,范围广,对当事人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借助与大众传媒,其控制作用更强;(2)事实上,任何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等都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舆论控制来实现的。可见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社会结构分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的功能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分化成多种独立的功能主体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显得尤为突出和影响社科,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并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面对不完全信息意味着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商标作为一种市场信号可以应对这种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

河北师范大学教务系统 |河北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西南科技大学教务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系统 |黄淮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河北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系统 |荆楚理工学院教务系统 |温州医科大学教务系统 |文华学院教务系统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系统 |青岛工学院教务系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系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务系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务系统 |吉首大学教务系统 |潍坊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务系统 |怀化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 |湖南大学教务系统 |沈阳理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务系统 |青岛黄海学院教务系统 |广东工业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南通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陕西科技大学教务系统 |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 |太原理工大学教务系统|合肥师范学院教务系统 |四川传媒学院教务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