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②名词解释如下】
经济伦理名词解释: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经济运行和活动中的价值目标、伦理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政策、法规决策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一般说来,它包括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和微观个人三个层面。宏观制度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必须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方面的伦理问题。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名词解释:其一,对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道德评价,如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市场经济本身的道德属性等问题;其二,关于社会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国家经济职能等方面的伦理问题,如国家宏观调控的正当性问题,经济自由的合理限度问题,政策、法规等制度的正义性等问题。中观组织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厂商以及各种贸易联盟、消费者组织、行业联合会等中介组织间的关系及中介组织与社会、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及其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道德问题。如企业间竞争中的道德问题,企业法人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与国家的伦理关系问题,供货商与厂商之间、厂商与代理商之间、供货商与经销商之间的道德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微观个人层面主要研究涉及个人利益关系和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如在企业中,股东、投资者、职业经理、职员、消费者等利益关系中的伦理问题,职工的敬业精神问题,社会成员的消费道德问题等。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伦理往往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外在形式体现,或者说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中蕴涵着经济伦理要求。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制订和执行,就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道德原则。作为一种观念和意识,经济伦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态下经济伦理各不相同。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个人依附于土地和家庭,由此形成“天人合一”、“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观念。现代社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为主,个人是经济行为主体,由此形成自由、平等、独立的价值观。同样,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文化结构的民族特殊性,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伦理也必然会因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有差异。例如同样是资本主义,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伦理观就有区别。美国以个人主义为文化根基,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重视个人能力。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集体责任感,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经济伦理研究必须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性质、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相关阅读:
材料力学刘鸿文鲁迅美术学院2012
华东交大基础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答案
新编大学英语3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微观经济学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