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劳特假说名词解释如下】
普劳特假说名词解释: 指1815年英国化学家普劳特(Prout,W.)提出的“氢是构成万物的原始元素’,所有元素的原子均系由氢原子聚结而成”的假说。 普劳特对于当时测出的元素原子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看到当以氢的原子量为1做标准时,其它元素的原子量均接近于整数,据此他提出了上述假说。可以看出,普劳特假说所说的“原始元素”是并不存在的,对于原子组成的认识也是粗糙和过于简单化的,但是却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原子复合性或结构性,以及元素的亲缘性或可变性的科学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观念,是朝着探索原子组成和结构方向上迈出的可喜一步。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中的科学思想还不能得到当时科学实践的证明。 相反,随着科学的发展,却不断暴露出它在细节上的一些问题,以至受到了几次否定和肯定,经历了一段曲折重复的过程,最后才得到了人们的基本确认。

相关阅读:
小学教师招聘试题大学英语4课后答案
环境监测试题
厦门大学法学院院徽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吉芬品
物理第五版课后答案
hmp
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
大学英语教材下载
霍夫曼定理
机械设计基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