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
① 灾害名词解释: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 地质灾害名词解释: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 灾变分级名词解释: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 灾度分级名词解释: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名词解释:
(1)、灾害活动程度;
(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 崩塌名词解释: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 滑坡名词解释: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 支撑技术名词解释: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 锚固技术名词解释: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 牵引式滑坡名词解释: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 推移式滑坡名词解释: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名词解释: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名词解释: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名词解释: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名词解释: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名词解释: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名词解释: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名词解释: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4 堆载阻滑名词解释:通过在滑坡的阻滑段(一般在滑坡下部)堆载来提高滑坡的阻滑力以使滑坡处于稳定的方法。
15 削坡减重名词解释:削坡减重是一种滑坡处治采用技术。它是通过削坡减轻滑坡致滑段的滑体超重部分,以减小滑体的下滑力,使滑坡趋于稳定。
16 滑坡周界名词解释:滑坡体和周围未扰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由滑坡壁,侧壁和滑坡趾组成,是圈定滑坡范围的界线。
17 滑坡台阶名词解释: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
18 植物防护名词解释:植物防护是指在坡面上栽种树木,植被,草皮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发育,起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防护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一般适用于边坡不高,坡角不大的稳定边坡。
19 切层滑坡名词解释:滑动面与岩层相切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这种滑坡常受岩土体的重力势能和裂隙或断层控制,滑动面常是弧形。
20 人为灾害名词解释: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
21 自然灾害名词解释:由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灾害。
22 灾害分级种类根名词解释:据灾害调查、统计和评估需要,灾害的分级种类有三种;
(1)、灾变分级名词解释: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灾害活动是自然环境变异的结果。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频次。等级划分名词解释: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灾变分级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和标准。
(2)、灾度分级名词解释:对灾害损失程度的分级。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名词解释:(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等级划分名词解释:以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额为灾度指标,将自然灾害分为5级。
(3)、灾害风险分级名词解释:对灾害风险程度的分级。灾害事件属于随机事件,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不确定。通过对灾害活动的概率分析。对灾害风险程度分级。等级划分名词解释:以平均期望破坏损失为指标,将风险划分为4级。
2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根据失稳模式将危岩分为几类?分为三类名词解释:崩塌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坠落式危岩。
24 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的区别。
25 锚杆按是否施加预应力将锚杆分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对无初始变形的锚杆,要使其发挥全部承载能力则要求锚杆头有较大位移,为减少这种位移,一般通过张拉将锚杆固定在挡土结构上,同时也在结构上和地层中产生应力,这就是预应力锚杆。
一、概念
灾害名词解释: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由地球内部演化、外部自然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突发的或短时间内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超过承灾能力并致使当地社会或生态环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的事件。
地震名词解释:地震俗称地动,是指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崩塌名词解释: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名词解释: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名词解释: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热带气旋名词解释:气象学上,将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旋窝统称为热带气旋。
台风名词解释: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洪水名词解释: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湖所含水体水量在短时间内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自然现象。
洪水灾害名词解释:河水泛滥严重,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害,简称洪灾。
城市内涝名词解释: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出现积水的现象。
城市内涝灾害名词解释:因降雨造成城市地表积水过度,导致建筑物、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破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
风暴潮名词解释: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如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海啸名词解释:由海底或沿海岸线发生的地球物理事件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原生灾害名词解释:最早发生的、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次生灾害名词解释: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
衍生灾害名词解释: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处一系列其他灾害。
0、灾害系统的构成
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类社会圈)
致灾因子(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混乱的变异因素)
承灾体(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灾情(因灾害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影响的情况)
1、地震
一、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
1、场地破坏效应
地面破裂效应名词解释:地震导致地面岩土体直接出现断裂与地裂
斜坡破坏效应名词解释:地震导致斜坡岩土体失稳,触发各种斜坡变形或破坏,引起斜坡地段建筑物破坏
地基变形破坏效应名词解释:地震使地基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液化、变形或移位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由此造成建筑物破坏
2、地振动破坏效应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名词解释:地震波直接产生惯性力,传播过程中使质点做简谐振动,其大小取决于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名词解释:建筑物受地震波冲击产生的振动与其自振周期相等或相近时,导致建筑物振动的振幅增大
地面水平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名词解释:地面水平运动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受到破坏
场地条件地面运动的影响名词解释:陡峭的山地与松散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振动更加剧烈
二、防灾减灾的基本对策
1、地震监测预报
(1)地震前兆
宏观前兆名词解释: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等
微观前兆名词解释:地壳形变异常、地震活动异常等
(2)地震预报
地震长期预报(几十年)、地震中期预报(1~3年)、地震短期预报(几十天到几天)、地震临震预报(几天内)、强余震预报(首次地震后)
2、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3、地震应急
(1)临震应急名词解释:地震短临预报发布后,政府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做好人员疏散撤离,关注震情发展,加强治安管理。
(2)震后应急名词解释:妥善安置群众、防止疾病传播、监测和预防次生灾害、抢修震后救援生命线。
2、火山
一、火山灾害的危害形式
(一)火山熔岩流灾害
裂隙式或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岩浆从火山口或裂隙中流出,形成熔岩流,摧毁建筑物、森林、耕地等,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火灾。
(二)火山碎屑流灾害
大规模火山喷发期间,沿火山两侧斜坡快速向下运动的炽热高速的火山碎屑物质流称为火山碎屑流。
(三)火山喷发物降落灾害
火山喷发会使大量的火山碎屑(火山灰)抛向空中,降落时会破坏地面建筑、农田、森林及动植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
(四)有毒气体散溢
许多火山通过喷气孔或间歇喷泉喷发H2S、SO2、HF等有毒有害气体
(五)火山泥石流灾害
碎屑流及熔岩流在高速流动过程中,与水或积雪融合形成的高密度流体
(六)火山地震灾害
(七)洪水灾害
(八)海啸灾害
(九)气候灾害
(十)饥荒与疾病
二、火山灾害的成灾机制
地球深部压力很大,大量气体溶解在岩浆中。当岩浆向地面运动时,随着周围压力的降低,水或者其他挥发成分从岩浆中以气泡的形式分离出来。这些气泡在数量上和体积上积累的越来越多,帮助岩浆沿裂缝或其他通道更快向地面运动。这时,含气泡的岩浆变成含岩浆的气泡,,气泡把岩浆分割成几块,沿火山颈向上流动。当岩浆露出地面的瞬间,气泡内的高压迅速膨胀使气体的流速骤增,含岩浆气体以一个大气柱的形式率先冲出地面,形成巨大的气柱。
三、减轻火山灾害的对策和工程措施
对策名词解释:识别高危险性火山、火山喷发灾害评估、火山监测和喷发预报、土地利用规划、工程措施、火山灾害应急管理、灾后援助与重建。
工程措施名词解释:
(1) 阻隔熔岩流名词解释:熔岩流流动速度相对较慢,通过爆破法、筑堤法、喷水冷却法等方法阻挡或转移熔岩流流动
(2)阻隔火山泥石流名词解释:修筑土石堆阻挡火山泥石流、修筑拦截坝和导流渠,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和冲击力、通过火山湖切断泥石流的水体来源
(3)增强建筑物抗灾能力名词解释:制定房屋结构设计和屋顶建筑材料的规范。
(4)防范次生灾害(火灾)名词解释: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区按照灾害区划范围,有计划地开采森林资源,做好防火通道。
3、崩塌
一、崩塌的动力机制名词解释:
1、倾倒崩塌名词解释:长柱形岩体坡脚不断遭受冲刷掏蚀,在重力作用或较大水平力作用下,岩体因重心外移而倾倒
2、滑移崩塌名词解释: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面时,上覆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势
3、膨胀崩塌名词解释:陡坡上不稳定岩体存在较厚的松软岩层,当连续性降雨时,软岩向外膨胀被挤出,重心移出坡外发生崩塌。
4、拉裂崩塌名词解释:由于风化或河流的冲刷掏蚀作用,上部坚硬岩层突悬出来。一旦拉应力超过连接处岩石的抗拉强度,拉张裂缝会迅速向下发展,导致岩体崩落。
5、错断崩塌名词解释:柱状或板状不稳定岩体的下部可能被剪断,从而发生错断崩塌
二、崩塌的防治措施名词解释:
1预防措施
崩塌的勘察、工程建设的选址、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崩塌的监测与预报
2工程措施
清除危岩名词解释:静态爆破或手工清楚危岩体
削坡名词解释:对危岩体上部削坡,减少荷载
支撑加固名词解释:绊羁、锚固、嵌补灌浆、软基加固、支撑
遮挡名词解释:修建明洞、棚洞遮挡坠落物
拦截名词解释:在半坡设置拦石网或拦石墙
排水防渗名词解释:修建沟渠排除地表水与地下水
SNS技术名词解释:钢绳网防护技术
主动与被动联合防治名词解释:锚固-支撑、锚固-拦截联合技术
4、滑坡
一、滑坡与崩塌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名词解释:1、产生在相同地质构造环境中,有相同触发因素,易产生滑坡也易崩塌
2、滑坡与崩塌有相同的次生灾害与发生前兆
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诱发,相互转化
区别名词解释:1、崩塌多发生在坡度大于50°的陡坡,滑坡小于50°
2、崩塌具有突发性,速度快,滑坡运动速度较慢
3、崩塌完全脱离母体,滑坡很少完全脱离
4、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以水平位移为主
5、崩积物表面无裂缝,滑坡体表面纵横裂缝
二、滑坡的发育阶段名词解释:
蠕动变形阶段名词解释:从斜坡发生变形、坡面出现裂缝到滑动面全面贯通的发展阶段。
滑动破坏阶段名词解释:滑动面贯通后,坡体开始做整体下滑的阶段。
压密稳定阶段名词解释:经过大量滑移后,滑体重心降低,滑动时产生的动能逐渐消耗于滑移阻力和滑体变形。
三、滑坡的动力机制名词解释:
滑动面为平面形的滑动机制、滑动面为圆弧形的滑动机制
四、滑坡形成的条件
内在因素名词解释:
1、 岩土类型名词解释:结果松散、抗剪强度与抗风化能力较低
2、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存在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
外在因素
3、 自然因素名词解释:地震、火山、海啸、降雨
4、 人为因素名词解释:开挖坡脚;蓄水、排水;破坏植被
五、滑坡的防治措施
1、排水名词解释:排除滑坡范围内外的地表水与地下水
2、减重反压名词解释: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载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 3、滑带土改良名词解释:通过灌浆法、电渗法、焙烧法等方法改善滑动带岩土性质,增加其抗剪强度
4、边坡防护名词解释:对滑坡坡面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
5、支挡工程名词解释:在坡脚修筑支挡工程,提高滑体的抗滑力
6、锚固名词解释:在岩土体上插入钢筋、钢棒等,提高岩体摩擦力与抗剪强度。
7、综合治理名词解释: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杆挡墙。
5、泥石流
一、泥石流形成条件名词解释:
(1)地形地貌条件名词解释: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的特点。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2)松散物质来源名词解释: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强度较高的地方;岩层结构松散、容易风化的地方;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的地方。
(3)水源条件名词解释: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二、泥石流的成灾机制
1、冲刷名词解释:上游够到坡度大,沟槽狭窄,以下切侵蚀为主;中游沟段纵坡较缓,以冲刷旁蚀为主,下游沟道以堆积为主,有局部冲刷
2、冲击名词解释:动压力、大石块的撞击力以及泥石流的爬高能力
3、堆积名词解释:下游沟道形成堆积扇,
4、其他危害名词解释:磨蚀、振动、气浪与砸击等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名词解释:
(1)预防措施名词解释: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不能把冲沟当做垃圾排放场、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泥石流监测预警
(2)工程措施名词解释:跨越工程(修建桥梁、涵洞)、穿过工程(修隧道、明洞或渡槽)、排导工程(修筑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等)、拦挡工程(上游建造水库、水塘,泥石流沟中修筑谷坊坝、拦渣坝,下游修筑停淤场)
(3)生物措施名词解释:通过恢复、培育草坡和森林,抑制山坡的侵蚀,减缓岩石的风化速度,避免坡面冲刷。
四、泥石流防治原则名词解释: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
上游名词解释:植树造林
中游名词解释:修建拦砂坝、护坡
下游名词解释:修建排导沟,控制灾害的蔓延。
2、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治理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治理后期以生物措施为主。
3、分清类别,因害设防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不同,造成的危害方式也不同,治理对象的主次也有所不同。
4、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对稀性泥石流的导流堤须采用浆砌块石护面的土堤。
对黏性泥石流在沟道顺直时可采用土堤。
6、台风
一、台风的形成条件
1、高温、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大气
2、气流上升、水汽凝结释放潜热
3、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4、初始热带低压扰动
5、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
二、台风的成灾机制
由热带大气的扰动发展而来—在热带海洋上,海水因收到太阳直射而温度升高,蒸发水汽散布于空中,于是热带海洋面上高温度、高湿度的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在对流的作用下,外围较冷空气源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受地面转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再旋转起来,而此时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放出热量,使底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更低,使已形成的低气压涡旋继续加深,也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涡旋中心流动,造成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终形成台风。
四、台风的危害
1、狂风(一个成熟的台风中心附近风速达40-60m/s,有的甚至达100m/s)
2、暴雨(台风过境可带来150-300mm的降雨,少数会引起1000mm的特大暴雨)
3、风暴潮(台风登陆内地,由于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强烈堆积,潮位猛涨,大量海水涌聚在沿海一带)
五、台风的综合防御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民众防台风意识
2、加强台风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
(1)台风灾害监测系统
(2)台风警报(消息、警报、紧急警报)
(3)台风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蓝、黄、橙、红)
3、增强综合抗台风能力
(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2)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灾效益
(3)提高房屋建筑质量
(4)合理安排农作物生产布局
(5)积极开展灾后自救
7、洪涝
一、洪水径流的形成过程(即成灾机制)名词解释:
1流域降雨阶段(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在流域的分布及其变化,都会对河流径流的流量变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2流域蓄渗阶段(开始降雨后,除小部分直接降落于河槽即刻参与径流形成外,大部分降雨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和蒸发。)
3坡面汇流阶段(降水在坡面上的流动,形成地面径流。)
4河槽集流阶段(各种径流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河网中沿河槽向下游出口断面流动和汇集的过程。)
二、城市内涝的成灾机制名词解释:
1降雨强度大,历时长
2地面硬化率高,渗水能力差
3排水管网不达标名词解释:设计施工问题、标准低跟不上城市建设步伐、缺乏维护管理
三、洪水灾害链名词解释:
洪水灾害往往与其他灾害形成灾害链,而洪水一般位于灾害链的尾端,故洪水灾害在自然灾害链中多属于次生灾害。
原生灾害名词解释:淹、冲、於
次生灾害名词解释:水源和食品污染、有害生物滋生、传染病流行
三、防洪减灾基本对策名词解释:
1工程措施
堤防工程名词解释:加固堤防,监视水情,及时堵漏、护岸。
水库工程名词解释:调蓄洪水,削减洪峰;拦截泥沙,减轻淤积
疏浚与整治河道名词解释:疏浚是用人力、机械和炸药来进行作业,整治是修建整治建筑物来影响或改变水流流态,二者常互相配合使用
分洪滞洪与蓄洪名词解释: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开辟蓄滞洪区,调整和扩大洪水出路
水土保持名词解释:植树造林
2非工程措施(管理、生产指导、预警、预案、保险、救援组织等)
8、海啸
一、地震海啸的机理名词解释:
地震使海底地形发生激烈的垂直方向运动,导致其上方海水产生巨大的波动,产生原生海啸。原生海啸沿近海岸传播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其波速骤减,波高骤增,瞬间席卷海岸上的一切设施。
其产生过程是名词解释:
1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
2上覆板块缓慢形变,不断积蓄弹性能量
3连接板块破裂滑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4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二、地震海啸的产生条件名词解释:
1逆冲断层错动
2震级高,震源浅(震级6.5级以上,震源50KM以下)
3深海
4由深变浅且无缓冲带的海岸地形
三、分析题
四、地震海啸的预警系统名词解释:
1物理基础名词解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海啸波在海洋中传播时,会引起海面水面大面积升高。
2预警机理名词解释:利用地震波和海啸波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通过电脑模拟出海啸可能形成的地点及移动方向,并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
3预警系统名词解释: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建立海啸检测预警系统,可以接收海啸预警信息。
五、海啸的预防措施
1合理规划,尽量避让易发海啸区域
2消减水头,在海岸地平地带植树造林
3合理分流,在规划上给海浪留出若干通道
4合理设计,增加房屋等建筑的抗剪强度,建造钢筋混凝土的紧急避难所
分析1.印尼发生海啸的原因?为什么对中日影响不同
地震海啸的产生机理地震使海底地形发生激烈的垂直方向运动,导致其上方海水产生巨大的波动,产生原生海啸。原生海啸沿近海岸传播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其波速骤减,波高骤增,瞬间席卷海岸上的一切设施。
其产生过程是名词解释:
1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
2上覆板块缓慢形变,不断积蓄弹性能量
3连接板块破裂滑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
4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海啸产生必备以下条件名词解释:
1逆冲断层错动
2震级高,震源浅(震级6.5级以上,震源50KM以下)
3深海
4由深变浅且无缓冲带的海岸地形
此次印尼海啸地点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界处、消亡边界,当时地震震级为9.0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为28.6千米(小于50千米),震中处为深海(海深1500米以上),且印尼海岸沿线地形较缓,无缓冲地形,达到海啸发生的条件,所以发生了海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我国沿海受地震海啸影响如何
就我国海区而言,只有海深达一两千米才会给海啸发生提供可能。我国有发育良好的宽广的大陆架,水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特别是渤海平均深度20米,黄海平均深度40米,不利于地震海啸形成和传播。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在我国海区内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缺乏引发海啸的大地震。但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拔较低,而且东海、南海比较深,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也有可能造成小海啸大灾难的情况。
就远洋海啸对我国的影响而言,在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分布着大小数千个岛屿礁滩。这些众多岛屿构成了一个环绕大陆的弧形圈,形成一道海上屏障;在我国近海外侧又有日本九洲、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诸岛拱卫,又构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御着外海海啸波的猛烈冲击。加之宽广大陆架浅海底摩擦阻力的作用,当海啸波从深海传播到我国海区时,其能量已迅速衰减,已构不成威胁。
日本为海岛国家,地处太平洋海域,而且日本的海岸结构为楔形,周围无屏障,无法对海啸波进行阻挡,当海啸发生时海啸波会在日本的海岸减速堆积,海浪增高增大,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