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螅型(polyp)亦称“多足体”。腔肠动物部分种类生活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体型(即水螅型与水母型)之一。体壁由内、外胚层及其所分泌的中胶层构成。体呈圆筒状,基部称基盘,适于附着生活;与基部相对的一端称口盘,中央有口,口朝上,周围具触手。体内为较大的呈盲管状或被垂直隔膜分成小室的原肠腔。水螅型为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的无性世代。
2.水母型(medusa)腔肠动物部分种类生活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体型(即水螅型与水母型)之一。基本结构同水螅型,惟水母型比较扁平,中胶层较厚,呈圆盘状或古钟状,适于水中漂浮生活;体分伞部与垂管两部分。伞部上方隆起的一面称外伞,下方凹入的一面称内伞。内伞中央着生延长的垂管,垂管末端有口,口朝下。伞缘有1圈触手。神经系统在伞缘比较集中,形成神经环,并且有感觉器官如平衡囊。水母型的原肠腔分出辐管,通入环管。水母型为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的有性世代。
3.刺细胞(cnidoblast)腔肠动物外胚层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刺细胞内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囊状的刺丝囊,囊内储有毒液及一卷曲的丝状管。当受到刺激时,卷曲的刺丝立即翻出,刺入其他动物组织中,放出毒液,起麻醉或杀伤的作用;或不放出毒液,只缠绕被捕物。
4.刺丝囊(capsule)见“刺细胞”。
5.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cavity)亦称“消循腔”、“原肠腔”、“腔肠”。腔肠动物体壁内侧围成的相当于原肠腔的管腔。其周围为内胚层细胞。它相当于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功能,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它只有一个开口,此口兼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水螅型的消化腔简单,水母型的则较复杂。在群体种类中,各个体的消化腔经共肉腔而连通。
6.栉毛带(combrow)栉水母体表八列纵行的由栉毛板排列而成的纤毛带。为运动器官。每一栉板由一列基部相连的纤毛组成,栉板下面有肌纤维使栉板运动。
7.胃管系统(gastrovascularsystem)栉水母所具有的由一两辐对称排列的水管系统组成的复杂的腔管系统。为消化和吸收的器官。从口经过口道,沿着极轴向反口极进入胃腔,胃腔连接7种水管,即口道管、横辐管、间辐管、子午管、触手管、背口管和肛门管,管壁遍生纤毛。各种水管均具输送养料、氧气及排泄物的功能。复杂的胃管系统是栉水母的显著特征之一。
8.浮囊体(pneumatophore)腔肠动物管水母类体上的一个胞状气囊。位于群体的顶端,囊内体壁含有气腺,能分泌与空气相似的气体,该气体能使管水母群体漂浮于水面。
9.内脏囊(visceralmass)亦称“内脏团”。软体动物内脏器官所在部分。位于身体背面,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脏器。除某些腹足类扭曲成螺旋状外,基本呈左右对称。
10.内壳(endoshell)某些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其壳包被在外套膜(胴部)下,故称内壳。内壳分石灰质和角质两种,如乌贼目的内壳为石灰质,很发达,俗称海螵蛸;枪形目的内壳为角质,薄而透明呈羽状。
11.本鳃(ctenidium)通常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鳃的形状各异,有的鳃轴两侧均有鳃丝,其先端游离,呈羽状,称楯鳃;有的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有的鳃呈瓣状,称瓣鳃;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均有呼吸功能。
12.外套膜(mantle)①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肉纤维组成。通常向下包裹整个内脏囊和足部。外套膜布有血管,可行呼吸功能;外套膜表皮能分泌贝壳。外套膜的形状因种类不同而异,瓣鳃类的悬于体躯两侧,包被身体全部;乌贼、鱿鱼等的外套膜则成筒状,又称胴。②腕足动物和尾索动物等覆盖体外的膜状物质也称外套膜。
13.外套腔(mantlecavity)亦称“呼吸腔”或“鳃腔”。软体动物外套膜和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大多数种类在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甚至于有些瓣鳃类的口亦开在外套腔内。
14.外套痕(pallialimpression)双壳类软体动物外套膜环走肌在壳内留下的痕迹。
15.外套窦(pallialsinus)双壳类软体动物水管肌在壳内面留下的痕迹。外套窦的发达程度与水管的发达程度有关,水管发达的种类外套窦深,不发达的种类则较浅,没有水管的种类无外套窦。
16.外套沟(pallialgroove)多板纲软体动物(如石鳖)足与外套膜之间的狭沟。沟内有多对着生于足两侧的栉鳃,生殖孔、排泄孔和肛门均开口于此。
17.生长线(growthlines)亦称“生长纹”。软体动物贝壳或靥以及鱼类的鳞片、脊椎骨和耳石等顺次生长留下的线纹状痕迹。通常可以此推测动物的年龄。
18.闭壳肌(adductormuscle)瓣鳃纲软体动物外套膜分化而成的横行肌肉束。附着在左右两贝壳,通常前后各一束,也只有一束的。收缩时使贝壳紧闭,断续收缩时可控制壳内水的出入。
19.齿舌(radula)软体动物(瓣鳃纲除外)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状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软体动物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锉碎并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角质齿)的形状和数目,为软体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20.齿式(dentalformula)表示软体动物、鱼类及其它动物口腔内不同种类齿的数目及排列次序的公式。如软体动物的齿长在齿舌带上,为角质,横列的角质齿板通常由中央齿一个、侧齿一对或数对、缘齿一对或多对组成。例如中华圆田螺的齿式为2•2•1•2•2,表示每列角质齿板由中央齿1个、左右对称排列的侧齿和缘齿各2个组成。鱼类的齿式见“下咽齿”。
21.栉鳃(ctenidium)见“本鳃”。
22.海螵蛸(cuttlebone)俗称“乌贼骨”。乌贼目软体动物由外套膜分泌的埋于体内的石灰质内壳。可作牙粉原料,洗擦餐具,中医用于止血、收敛药,性微温,可入药。
23.触腕(tentaculararms)枪形目和乌贼目头足类软体动物的十条腕中专门用来捕捉食物的一对特化口腕。位于第三和第四对腕之间,通常比较狭长,顶端具舌状的触腕穗,其内面长有吸盘,有时还有钩,适于捕食。游泳时,触腕可完全缩入基部的触腕囊内。
24.墨囊(inksac)头足类软体动物(除鹦鹉螺、须蛸和章鱼外)体内的一个能分泌墨汁的囊。它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直肠盲囊,由墨腺和墨囊腔组成,墨腺分泌的墨汁积蓄在墨囊内。当头足类惊恐时,自漏斗口排出墨液,使周围的海水变黑,借以隐藏避敌。墨液还具麻痹敌害作用。乌贼的墨囊可作止血药,墨汁可制染料。
25.头胸部(cephalothorax)虾蟹等甲壳类和鲎等剑尾类头部通常与胸部部分或全部愈合后的称谓。头胸部上常覆盖一坚硬几丁质外骨骼的头胸甲,具有保护的功能。
26.头胸甲(carapace)见“头胸部”。
27.仔虾(postlarvae)虾类孵幼过程中所经历的最后一个幼体时期。此期体形构造基本已与母体相似,以腹肢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并开始以腹面朝下水平游泳。
28.叶状幼体(phyllosoma)龙虾的幼体。身体扁平透明,呈叶片状,附肢细长且分叉的幼体。
29.小颚腺(maxillaryglands)亦称“壳腺(shellgland)”。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由一导管和一腺体构成。导管一端膨大以便贮存废物。腺体位于并开口于第二小颚基部。腺体部分浸入血液中,摄取废物而贮于一膨大之囊中再排出体外。小颚腺具有排泄及调节身体平衡压的功能。
30.叶肢型附肢(phyllopodappendage)一些低等甲壳类(如鳃足类)附肢的一种类型。肢体一般呈扁平而宽的叶片状,没有明显的分节。司运动兼呼吸的功能。
31.内肢(endopodite)双枝型附肢的内侧分枝。由原肢顶端内侧发出,节数因种而异。软甲类甲壳动物附肢的内肢一般分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等5节。
32.外肢(exopodite)双枝型附肢的外侧分枝。由原肢顶端外侧发出,由多数不等长的肢节构成。
33.内附肢(appendixinterna)高等甲壳类的一些种类(如十足目)腹肢原肢或内肢内侧的细长指状突起。突起末端常有小钩,可使左右各对附肢以钩刺相互连接,便于游泳时一起拨水。
34.雄性附肢(appendixmasculine)虾类雄体第二腹肢内肢内侧的细棒形带刺突起。有辅助交尾的功能。
35.雄性交接器(petasma)十足类甲壳动物雄性个体第一或第二腹肢左右内肢联结成的管状交接器。在交配时协助将精荚输送到雌体的纳精囊中。不同种类的雄性交接器构造不同,为分类重要依据。
36.雌性交接器(thelycum)亦称“纳精囊”。十足类甲壳动物雌性个体位于第四及第五胸足基部之间的交配器官。它由前叶、后叶和侧叶组成。中央为一开口,通常呈囊袋状。具有贮存精子的功能。其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37.执握器(graspingorgan)某些甲壳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用来抱握雌体的部分变形附肢。如①桡足类雄体的第一触角常左右不对称,一对或其中一只变为执握器或称执握肢、生殖触角。生殖触角有不少节相互愈合,常具长刺与齿板,并有一关节,可弯曲,用来捉握雌体;中部通常膨大,内有强壮的肌肉。感觉管长而密,十分发达。②樱虾科虾类雄体第一触角下鞭(内鞭)特化为执握器官。③磷虾类手磷虾的第3步足也特化为执握器。
38.平衡囊(balancingdisc)一种专管平衡感觉的囊状物。腔肠动物的水母,软体动物的蚌、钉螺、乌贼等,节肢动物的虾、糠虾等都具有。有封闭和开放两型。封闭型平衡囊中有石细胞分泌的平衡石,囊壁有具纤毛的感觉细胞。开放型平衡囊中沙石是外来的,有刚毛支持。身体活动时,平衡石跟着转动,触碰感觉毛或刚毛,动物便能感觉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或游泳的方向。
39.肢鳃(mastigobranchia)亦称“上肢”。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第一节)外侧长出的呈薄片状或丝状的鳃。末端可能分叉,有拂刷鳃面的作用,也有呼吸的功能。
40.侧鳃(pleurobranchia)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附肢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包被在头胸甲两侧所形成的空腔内。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
41.足鳃(podobranchia)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上的鳃。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
42.关节鳃(arthrobranchia)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附肢底节与体壁之间的关节膜上的鳃。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
43.蔓足(cirri)蔓足类甲壳动物胸部卷曲如蔓的6对附肢。双枝型,原肢2节,第一节长于第二节,内外肢均向前卷曲,分为多节,节数各属不同,随龄期增加而增加。自第一至第六蔓足长度与节数渐增。蔓足可从口中伸出,其上刚毛形成网状,行有节奏的伸缩运动,以达到摄食和呼吸的目的。
44.复眼(compoundeye,faceteye)甲壳类、昆虫类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用来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视觉器官。通常一对,位于头部左右两侧,枝角类的常愈合。复眼具眼柄(柄眼)或无眼柄(座眼)。每一个复眼由少数(如等足类为4个)或多数(如大部分十足类10000个以上)“个眼”(“个眼”亦称“小眼”,为视觉单位)组成。每一个个眼呈长管状,表面为六角形透明角膜,内连视觉细胞和神经。个眼周围还有用来遮挡光线的色素细胞。复眼中的个眼数目越多,辨别物像越正确。
45.第一触角(antennula,firstantenna)亦称“小触角”、“内触角”。甲壳动物头部第一对附肢。一般甲壳动物的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但无甲类、蔓足类的退化。第一触角单枝型,由节数不多的触角柄和分成多节的节鞭构成。具多数感觉管,司化学感觉。此外,介形类和大部分甲壳动物的无节幼体利用第一触角游泳。绝大多数桡足类雄体第一触角形成执握器(称生殖触角或执握触角),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十足类的第一触角第一柄节内有平衡囊,用来感知身体的方位。
46.第二触角(antenna,secondantenna)亦称“大触角”、“外触角”。甲壳动物头部第二对附肢。甲壳动物(蔓足类成体除外)一般都有第二触角。通常呈双枝型,原肢2或3节。第二触角的内外肢在不同种类构造不同。在切甲类,内、外肢多节,均呈棒状;在软甲类,内肢明显由粗壮而只有少数几节的基部和细而多节的节鞭组成,内肢的基部和原肢合成第二触角的触角柄,而外肢通常不分节,扁平而呈鳞状,形成触角鳞片,对身体起升降作用。有些种类的外肢完全退化,成为单枝型。第二触角主要司感觉功能,介形类及无节幼体的还司游泳功能。
47.大颚(mandible)甲壳动物头部的第三对附肢。它与第一、第二小颚共同组成口器(口肢)的主要部分。大多数甲壳动物成体的大颚仅用来咀嚼食物,为单枝型,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只有少数几节的大颚须,有的种类甚至大颚须也退化。其原肢不分节,十分坚硬,可分为咀嚼体与基柄两部分,前者又分门齿突(processusincisivus)与臼齿突(processusmolaris);门齿突用来撕裂食物,臼齿突用来研磨食物。基柄着生可引起左右大颚相向活动的大颚肌。无节幼体阶段的大颚几乎都为双枝型,主要司游泳。
48.第一小颚(maxillula)甲壳动物头部的第四对附肢。和大颚、第二小颚组成口器的主要部分。第一小颚十分扁平,呈叶片状。通常呈双枝型,原肢萎缩,基部有分节的大而扁平的内叶(称“小颚片”),内外肢(有时称小颚须)都不发达。第一小颚和第二小颚常用来辅助大颚或咀嚼或传送或过滤食物。
49.第二小颚(maxillasecunda)甲壳动物头部的第五对附肢。它和大颚、第一小颚组成口器的主要部分。十足类的第二小颚双枝型,内肢细小,外肢极发达,呈叶片状,称颚舟片,它不断摆动,使鳃腔内的水不断流动,辅助呼吸。
50.胸肢(thoracicappendage,thoracopod)亦称“胸足”。节肢动物胸部体节的附肢。胸肢因类群不同而区别很大。鳃足类为叶肢型;鳃尾类、蔓足类为双肢型;桡足类、软甲类的胸肢前1~3对常特化为颚足,颚足是协同口肢碎化食物的器官;后续的几对为步足。步足一般着生在游离的胸节上,外肢退化或消失,内肢发达,顶端两节呈钳状或半钳状,司游泳、爬行或执握的功能。
51.内叶(endite)节肢动物附肢的原肢内侧由原肢壁的皱褶所形成的附属物。出现在口附近几对附肢上外被坚厚角质膜、用来弄碎食物的内叶,特称为颚基(gnathobasis)、小颚突起(maxillary)或咀嚼板(kaulade)。
52.外叶(exite)节肢动物附肢的原肢外侧由原肢壁的皱褶所形成的附属物。从原肢基节上发出的表面角质膜很薄,同时又很发达,具有广阔表面积,用于呼吸的外叶,特称为上肢(epipodit)。
53.生殖节(gonotome)具有外生殖器的腹节。多数昆虫腹部的第八和第九节为雌性生殖节,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第九和第十节为雄性生殖节,上有交接器和雄性生殖孔。桡足类雌性通常腹部前两节愈合为生殖节,上有一突起,突起上有成对或不成对的排卵孔;雄性第一节为生殖节,生殖孔1个偏向左方或两个而左右不对称。
54.卵囊(oogonium,eggsac)①褐藻在进行卵式生殖时,配子体上所出现的一种能产生孢子的雌性繁殖体(oogonium)。②动物雌体产生的用以容纳卵子的小囊(eggsac)。如剑水蚤雌体附着在生殖孔附近的卵囊。
55.营养生殖(vegetativepropagation)不通过任何生殖细胞而进行繁殖的方法。如许多单细胞藻类的细胞分裂,一些丝状体藻类的藻丝体断裂繁殖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的植株断裂繁殖。
56.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亦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指母本无需父本配子的参与其卵细胞即可行有丝分裂繁殖后代。如轮虫和某些低等甲壳动物(卤虫和溞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一般行孤雌生殖。
57.两性生殖(bisexualreproduction)两性配子通过受精进行结合的生殖方式。根据雌雄配子形态大小的差异,可分为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和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结合时形成接合管的有性生殖方式,特称接合生殖。
58.非混交生殖(amicticreproduction)见“单性生殖”。
59.休眠卵(restingegg)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的混交雌体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需精卵受精后形成的卵。其卵壳厚,壳上具有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和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休眠卵经过一段时间滞育,待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萌发为非混交雌体。
60.非混交雌体(amicticfemale)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子代的雌体。
61.非混交卵(amicticegg)亦称“非需精卵”、“夏卵”。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的非混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双倍体卵。其卵壳很薄,不需经过受精,发育也不经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非混交雌体。
62.夏卵(summeregg)见“非混交卵”。
63.非需精卵(amicticegg)见“非混交卵”。
64.混交生殖(micticreproduction)亦称“两性生殖”。见“两性生殖”。
65.混交雌体(micticfemale)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在环境条件不良时进行非孤雌生殖的雌体个体。其染色体是双倍体,所产的卵其染色体是单倍体,需经交配受精后,才形成双倍体的休眠卵。
66.出芽生殖(budding)无脊椎动物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芽体逐渐长大,以后脱离母体长成新个体的过程。海绵动物、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中普遍存在。
67.接合生殖(conjugation)有性生殖方式之一。某些绿藻和纤毛虫纲的原生动物行有性生殖时,两个配子或两个个体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近年来发现大肠杆菌也行接合生殖,合子细胞分裂为二时,染色体彼此分开,形成两个细菌。
68.裂殖(fission)单细胞生物中常见的以细胞横分裂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异形裂殖;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称为裂殖生殖。少数种类的酵母菌如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海鞘以及钵水母类的钵口幼体常营裂殖生殖。
69.精子囊(spermatogonium)某些藻类(如绿藻、红藻、褐藻等)和菌类植物进行卵式生殖时,配子体上出现的一种能够产生精子的雄性繁殖器。红藻门的通常称精子囊器。
70.卵(egg)亦称“卵子”。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多不能活动。卵子围有一层至数层卵膜,表面多生有微绒毛,卵核一般偏位,体积大,卵内贮有营养物质。不同种类的卵,大小差别取决于卵中所积累的营养物质(如卵黄)的多寡。
71.卵黄囊(yolksac)位于胚体腹方包围在卵黄外具有丰富血管的膜囊。囊壁是由内层的胚外内胚层和外层的胚外中胚层组成。卵黄囊随胚体的增长及卵黄的消耗而逐渐萎缩,最终被完全吸收,融合形成小肠的一部分。低等哺乳动物的卵富含卵黄,其卵黄囊相当发达;胎生哺乳动物的卵为少黄卵,其卵黄囊小且不含卵黄。由于原始生殖细胞最早也出现于卵黄囊壁,因而卵黄囊又是生殖细胞的最初发源地。卵黄囊也可出现于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及软体动物头足类等。
72.世代(generation)大体上同时期出生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世代。从亲体出生到子体出生的平均时间,称为世代长度或世代时间。不同世代的各龄期个体同时共存时,称为完全世代重迭;只存在一部分龄期的,称为不完全世代重迭。
73.有性世代(sexualgeneration)亦称“配子体世代”。在世代交替中以配子体作为生活主体进行有性生殖的世代。配子的核相为单倍核。蕨类植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等都存在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进行世代交替的现象。
74.无性世代(asexualgeneration)亦称“孢子体世代”。在世代交替中以孢子体为生活主体或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孢子的核相为双倍核。从受精后的合子开始,直到孢子形成前发生减数分裂时为止。蕨类植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等都存在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进行世代交替的现象
75.群育(asogeny)亦称“群体形成”。即以出芽的方式形成一群体。如苔藓动物的群体发育。
76.滞育(diepause)动物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滞育发生于不同发育阶段,主要与温度、湿度、食物以及光周期变化有关。动物进入滞育状态后,须经过较长时间,在低温等因素的刺激下或者环境条件适宜的状态下,才能继续生长发育。很多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及它们的卵都具有滞育现象。
77.蜕皮(ecdysis,molt)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把体表坚硬的几丁质层脱去再长出宽大的新表皮的现象。坚硬的几丁质表皮虽有保护身体的作用,但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必须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进行1次或数次脱皮,才能长大或变成成虫。如十足类甲壳动物,从卵孵化出幼体后,要经历多次蜕皮变态才成为成体,成体在生长发育中,还要多次蜕皮。
78.趋光性(phototaxis)某些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所特有的朝向光源移动的一种习性。在渔业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性,用灯光诱集捕捞经济水生动物。
79.趋触性(thigmotaxis)动物身体对固体表面主动接触的一种习性。如鳗鲡具有穿越狭缝,底层鱼类具有使身体局部贴靠海底或岩礁等特性。
80.趋流性(rheotaxis)水生生物趋向水流的一种习性。这些生物身体纵轴与水流平行,头部向着水流或背向水流,即正趋流性或负趋流性。如降河洄游的鱼类为负趋流性。
81.趋氧性(aerotaxis)生物对氧气做出反应的一种习性。如微生物在盖玻片下沿着气泡周围成同心圆的排列现象。
82.趋化性(chemotaxis)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做出反应的一种习性。朝向化学物质浓度高的方向移动的称正趋化性,反之为负趋化性。如大肠菌,其对单糖和氨基酸等是呈正的趋化性,对醋酸、吲哚、苯甲酸等便呈负的趋化性。
83.拟态(mimicry)动物具有与其它动、植物体或非生物体相类似的颜色、形态或姿势等的一种现象。能起到御敌、保护的作用,或帮助动物突然袭击猎物的作用。如十足类甲壳动物的藻虾类,体表色素随环境而改变,起隐蔽作用以御敌;海马的背鳍似海藻,轻轻摇动可以吸引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而捕食之。
84.休眠(dormancy)一般是指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和活动一时性停止的现象。在植物,如种子、孢子和芽的休眠;在动物,如一些种类如蛇等的冬眠和海参等的夏眠、原生动物的被囊孢子、枝角类和轮虫的冬卵、淡水苔藓虫的休眠芽、淡水海绵的芽球等,都是一种休眠现象。
85.生物钟(biologicalclock)亦称“生理钟”、“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存在的能够调节生物生命活动内在节奏性的一种类似时钟的生物学现象。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的转换、光线的强弱、温度的升降、气压的高低、湿度的大小、环境的静噪等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以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适应外环境。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花,海滩动物在潮汐周期的一定时期产卵,鸟类按时迁徙等,大多是生物钟的作用。
86.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见“生物钟”。
87.自切(autotomy)某些动物当受惊扰或受到袭击时,把身体的一部分折断舍弃后逃脱的一种现象。具有自卫、避敌等作用。如海星折断腕、纽虫折断身体、蟹折断附肢等都是自切。
88.再生(regeneration)生物体的一部分在受到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又重新生成的过程。再生分生理再生和补偿再生。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称生理再生,如虾蟹类的蜕皮,它是组织更新的正常过程;当生物体由于自切或受损伤引起的再生,称为补偿再生,如海星的断腕等。再生能力在植物和低等动物特别明显,如金鱼藻的断枝可培养成整株植物,水螅的身体碎片能再生为完整的个体等。
89.海洋生态系(marineecosystems)在一定的海洋环境空间内,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所构成的、互相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综合体系。其中,生物成分指相互联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而非生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
90.河口生态学(estuaryecology)主要研究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开发应用的生态学新兴分支学科。包括名词解释:
河口生态环境、河口生物资源、河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91.上升流生态系(upperwellingecosystems)由上升流区的生物及周围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体系。在海洋水团剧烈活动的海域,水团从深处向海面涌升形成上升流,同时把富含营养物质的深层海水带到表层并不断混合,使表层水变得肥沃,从而增加生产力。该生态系以低温、高营养盐、生物多样性丰富、高生产力为特点,常常成为重要的渔场。
92.深海生态学(deepseaecology)研究在大陆架以外超过2000米深层水域和海底生活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深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深海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海洋上层与深海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以及自然事件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93.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亦称“自然平衡”。特定的生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物质循环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长时间内趋于相等,并具自我调节能力。
94.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亦称“生物整治”、“生物恢复”、“生态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过程。作为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95.生态交错带(ecotone)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其形状与大小各不相同。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96.营养盐垂直流人工湿地(Nutrients-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特为高效净化水质而构建的一种生物处理系统。该系统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当污水流经该系统,通过多层过滤、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与吸收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共同作用,其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分解,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机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悬浮物质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97.生物累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直接吸收或者摄食等途径,蓄积环境中的某种物质,致使随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食物链的传递,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大多数水生生物都存在该现象。
98.能量转移(energytransfer)在一个生态系中,通过生物的机体活动和生理作用,同时伴随高能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经各种特定生理机构作用进行个体内或个体间传输的过程。生物界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光能,经光合作用产生了储存于化合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光能、电能、物质运输能及热能。能量转移过程中的核心物质是腺苷三磷酸,核心机构为光合作用以及呼吸链。
99.能量分布(energydistribution)特定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层次能量的分布情况。在一个生态系中,自养生物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能量通过食物网链和不同的营养层次传递,总体呈锥形分布。
100.能量金字塔(pyramidofenergy)亦称“能量锥体”。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由低向高转移传递流动并逐级递减,据此规律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呈现一个金字塔形。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表示,可以得到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
101.食物链(foodchain)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各生物群落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因取食和被取食而形成的一种链条状联系。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和流动。水域中食物链的起点大致分为3种类型名词解释:
即以浮游或底栖植物为起点的植食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以腐生的细菌和以化学能合成的细菌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上述植物或动物被动物摄食后,这些摄食者又被一级肉食动物摄食,二级肉食动物又摄食一级肉食动物,这种生物类群阶层,叫做营养级次。
102.食物网(foodweb)亦称“食物链网”。每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中往往处于不同食物链,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彼此交织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结构。食物网更能反映群落内的各种群之间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因而一个生态系的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和功能就越稳定。
103.营养级(trophiclevel)亦称“营养级次”。见“食物链”。
104.数量金字塔(pyramidofnumber)亦称“生物量金字塔”。见“能量金字塔”。
10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1992年5月联合国内罗毕最终谈判会议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12月29日该公约作为野生生物保护新框架生效。该公约将各种植物和动物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和养护作为目标,拥有180个缔约国,其义务和责任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及确保各国公平享用遗传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06.浮游生物(plankton)生活在水层中,运动器官不发达,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在水体中随波逐流的一类生物的统称。根据营养方式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个体微小,一般肉眼看不见。
107.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在水域中营漂浮生活,随波逐流的一类藻类的统称。一般只分布于真光层,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无机碳,是水域初级生产者。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
108.浮游藻类(phytoplankton)见“浮游植物”。
109.浮游动物(zooplankton)生活在水层中、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个体微小的一类动物的统称。包括浮游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翼虫类、毛萼动物、被囊动物、浮游幼虫等。可作为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海水中有些种类可作为海流指示种。
110.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活的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光的现象。该现象是在荧光酶存在时,荧光素氧化而产生,或在钙离子激发下,发光蛋白反应而发光。而细菌的发光则是一种呼吸现象,光是连续的。海洋生物中,从细菌、原生动物到高等的被囊动物以及深海鱼类,都有发光的种类。
111.昼夜垂直移动(diurnalverticalmigration)海洋或淡水中的生物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在水层上下往返游动的现象。如糠虾、磷虾和桡足类等在白天匿居深层水中,到了晚间上升至表层水中;另外有些种类则表现出夜晚下降、白天上升,以及傍晚与黎明上升、午夜与白天下降的现象。
112.游泳生物(nekton)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移动力强,并能逆水自由游泳的水生生物之总称。这是根据水生生物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划分的生态群,并不是按生物的种而分类的概念。
113.底栖生物(benthos;benthon;benthonicorganisms)生活在水域底上、底内或接近于底上的动植物之总称。是水生生物三大生态类群之一,另两类分别为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按营养方式分为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底埋生活、水底爬行、钻蚀生活、底层游泳等类型;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微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
114.底栖藻类(benthicalgae)在水域中营固着或附着生活的藻类。以水体中的动植物、建筑物等物体以及水体底质作基质,用附着器、基细胞或假根等营固着或附着生活。红藻、褐藻、轮藻和绿藻门的大型种类是底栖藻类的基本组分,其中许多种类为重要的经济海藻;硅藻门很多种类也营底栖生活,成为底栖动物的重要饵料。
115.间隙动物(interstitialfauna)亦称“沙隙动物(mesopsammon)”。栖息于水底或沿岸的砂粒、深层土壤、多裂缝的岩石等细小间隙中的动物的总称。水生的间隙动物相当于中型底栖动物。如软体动物双壳类的青蚶栖息在岩石缝中。
116.嗜硫动物(thiophiliczoo)细胞内外有硫细菌共生的一个很特化的小型和微型动物类群。主要由纤毛虫、轮虫、颚咽动物和某些线虫组成。它们生活在沉积物的无氧还原层内,对氧十分敏感,缺乏线粒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是专性厌氧生物。嗜硫菌可以氧化有机硫化合物或还原态硫而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之能量。
117.底栖生物拖网(benthostrawl;biologicaldredge)定性或半定量采集底栖生物的网具。常用的有阿氏拖网、桁拖网、三角拖网、双开拖网和板式拖网等。
118.阿氏拖网(Agassiztrawl)定性或半定量采集底栖生物的网具的一种。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用于采集底栖生物,使用网口宽度为1.2-2.0米,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1.0米,深海调查一般多用网口宽度为3米。
119.小型底栖生物取样管(meiobenthossampling-pipe)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工具。管长80厘米,内径2.2厘米,取样面积4平方厘米。附有释放器,便于在调查船上取样时自动启、闭。
120.小型底栖生物拖网(meiobenthosdredge)采集海底表面小型底栖生物的网具。包括网架和网衣两部分。网架两侧各是一个由铁板弯折成扁三角形的框架,两框架后端由一根铁管连接,前端上下方各装有一块刀形板,此板可用来安装网衣。网衣的前端由帆布制成,后端由孔径0.35-0.45毫米的筛绢制成。
121.采泥器(dredge)底栖生物定量采集工具。采泥器常由两个颚瓣构成,两瓣开口为长方形,面积有0.25、0.1、0.05平方米等几种。采泥器利用本身重量插于软相底质中,上吊时两瓣闭合。取得底质放入过筛器中水洗,分离出泥中的底栖生物。通过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推算出某一水体中底栖生物的数量。采泥器有彼得森采泥器、曙光(HNM)采泥器以及大洋50型采泥器;有盒式、蚌斗式、柱形以及带网夹泥器等类型。
122.肉食性动物(carnivorousanimals,carnivores)亦称“食肉动物”。以动物性物质(包括活体和尸体)为食物的动物。通常把以活体动物为食的称为捕食性动物,以动物尸体为食的称为腐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又可分为以浮游动物等小型动物为食的温和肉食性动物和以鱼类等大型动物为食的凶猛肉食性动物。凶猛肉食性动物大都具有捕获猎物的特殊的行动器官、敏捷运动所必需的肌肉和骨骼、大的嘴、锐利的牙齿和爪以及敏锐的感觉等特点。
123.草食性动物(herbivoreanimals)亦称“食草动物”。直接采食植物以获得能量的动物。如草鱼、鳊鱼等以水草为食,鲍等以海藻为食,某些钩虾等以底栖硅藻为食。
124.杂食性动物(omnivoreanimals)既以植物性食物又以动物性食物为营养的动物。如鲫鱼等的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碎屑物质。
125.碎屑食性动物(scavengers)以腐烂破碎的动植物尸体(碎屑)为食的动物。如多毛类沙蚕常以水底沉积的碎屑等为食。
126.滤食性动物(filterfeeder)以过滤水体中的微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和悬浮的碎屑物质为食物的动物。这类动物通常具有滤食器官。如鲢鱅等鱼类用鳃耙、某些枝角类用胸肢、轮虫用轮盘等进行滤食。
127.共栖(commensalism)指两种在一起密切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的一种自然生长现象。它们之间并没有生理的互相依赖的种间关系。例如海葵(seaanemones)与寄生蟹(hermitcrabs)。海葵附在寄生蟹的壳上,随寄生蟹的移行而增加寻找食物机会,而对寄生蟹既无利也无害。
128.共生(symbiosis,association)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在它们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自然生长现象。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种间关系。共生根据生物间利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名词解释:
共栖(commensalism)、互利共生(mutualism)和寄生(parasitism)。
129.寄生(parasitism)某些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等生活在活的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等)体内并直接从宿主体内吸取养料的一种种间关系。
130.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亦称“中间寄主”。幼虫和成虫的寄主不是同一个物种的寄生虫的幼虫的寄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种以上不同的中间宿主,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寄生虫发育阶段的推移,前一个被寄生的动物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后一阶段的则称为第二中间宿主,以此类推。
131.终末寄主(terminalhost)亦称“终末宿主”。在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上,位于传染经路的末端,不能成为传染源的宿主。例如日本脑炎病毒由蚊子作媒介,传播到猪或野生动物身上,有时也引起人体感染。然而在人体上并不能引起病毒血症(viremia),即或蚊子吸了患者的血,也不能获得病毒感染能力,不能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因此,人是日本脑炎流行病学上的终末宿主。
132.腐生(saprophagy)亦称“腐生性营养”。以生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或生物的排泄物等为营养物的生活方式。有时作为尸体寄生的同义词,即与活体寄生相对立的一种寄生形式。
13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有生物存活的空间领域。它提供有机体赖以存活的各种自然条件(如水、空气和土壤)。生物圈只占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海面下10000m或地表下300米至地表以上垂直高度约15000米的大气层。生物圈可分为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134.生境(habitat)生物的栖息地。即能够维持某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内环境条件的地方。不同生物种类栖息地不同。
135.环境载力(environmentalcapacity)在某一特定空间条件下,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生物数量。
136.潮汐(tide)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而产生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即在一昼夜内发生一次或两次的水面上涨和相继而来的下降。潮汐对近岸海洋生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137.生态带(ecologicalzones)一般按水体的深度划分水底为若干生态带。海洋的生态带包括沿岸带(潮间带及浅海)、半深海带、深海带和深渊带。这些生态带的环境条件如水深、水压、光线、水温各不相同,生物种类及组成也不一样。广义讲,生态带还包括按光线在水层中透射程度来划分水层的真光层、弱光层和无光层。也包括按表层水温水平划分海域的冷水(包括寒带、亚寒带)、温水(包括冷温带和暖温带)和暖水层(包括亚热带和热带)。
138.潮间带(intertidalzone,tidalzone)大潮高潮线和大潮低潮线之间的沿岸地带。亦指海水基准面至大潮高潮线之间的海滨地区。在正规半日潮的海区,潮间带通常可分为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
139.真光层(euphoticzone)亦称“透光层”。有足够光线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层。透光层的深度在不同的水域不同。如在清澈的大洋区,透光层深度超过100米,而在沿岸区只有20米,甚至更少。
140.弱光层(disphoticzone)在透光层下方,没有足够的光线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其有限的光线却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的水层。在大洋区其下限大约在1000米深处。
141.无光层(aphoticzone)除了生物发光外,没有从上方投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光线的水层。
142.化感作用(allelopathy)亦称“相生相克”。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并排放至环境中而对另一种生物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抑制效应或刺激效应。
143.上行效应(bottomupeffect)沿食物链从下而上传递而产生的生物学影响。在食物链的营养环节中,初级生产者种类和生物量影响植食者,而植食者进一步影响肉食者。
144.下行效应(topdowneffect)沿食物链从上向下传递而产生的生物学影响。在食物链中位于营养结构上层的生物对处于较低营养级的生物也会产生影响,如肉食者有选择性的捕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被捕食的植食生物种类的相对丰度,而植食生物可通过选择性摄食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等。
145.水生维管束植物(vascularplant)亦称“水草”。生活在水中或水边湿地,生理上依附水环境,或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具有维管束的高等植物的总称。是一个生态学而不是分类学名词。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根据其形态、构造及与水环境的关系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四大生态类群。淡、海水均有分布,是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之一,在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水生蔬菜、食品和天然的净水材料,也能营建水域景观。水草丰富水域还是鱼类产卵、育肥场所,鸟类、水生哺乳动物的栖息场所。
146.水草(aquaticgrass)见“水生维管束植物”。
147.沉水植物(submersedmacrophyte)大部分生活周期中根生泥中,茎、叶全部沉没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的植物总称。主要为单子叶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狸藻等。植物体茎叶的构造具典型的水生特性,通气组织发达,整个植物体都能吸收养料和水分。主要分布在水深1~2米处,分布的深度受透明度的制约。
148.挺水植物(emergentmacrophyte)根或地下茎生于泥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总称。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种特性。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特征,叶子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能保护水分;在水中的部分具有水生的特性,常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根相对退化。常见的有水芹、白菖蒲、芦苇等。主要分布在水深1.5米左右的浅水区或潮湿的岸边。
149.浮叶植物(floating-leavedmacrophyte)根或地下茎生于水底泥中,有水上叶浮于水面的植物总称。叶分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有背腹之分,贴着水面的一面叫背面,常长有气囊;正对着太阳的一面叫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长可达1~2米。常见的种类有菱、芡实、睡莲等。主要分布在水深1~3米的区域内。
150.漂浮植物(floatingmacrophyte)根不生在水底泥中,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或水中的植物生活型。根系退化或须状根,起平衡和吸收营养的作用,叶背面常有气囊或叶柄中部具葫芦状气囊。常见的有槐叶苹、满江红、凤眼莲、大薸等。主要分布在静止小水体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
151.田字蘋(苹)(Marsileaquadrifolia)亦称“四叶菜”、“田字草”。真蕨纲,蘋科。株高5~20厘米,匍匐根茎细长横走,节上生出根和叶。叶柄细长,长度随水深度而异。叶浮于水面或挺出水面,由4个小叶排列成十字形,叶表具蜡质有光泽,叶脉扇形。叶柄基部具椭圆形孢子囊2~3个,成熟时散出孢子进行繁殖。也用根茎繁殖。繁殖极快。一般3-4月萌出新叶,9-10月产生孢子囊,11-12月孢子成熟。多年生水生杂草。广布于长江以南,河北、陕西、河南、黑龙江也有分布。喜生于池塘、水田、沟边、稻田。主要与水稻和茭白等水生作物竞争肥料。
152.满江红(Azollaimbricata)真蕨纲,满江红科。植株呈三角形,浮于水面,横卧茎短小纤细,羽状分枝,其下生根,上生小叶。叶极小,鳞片状,互生,2行覆瓦状排列于茎上。每个叶片分裂成上下重叠的2个裂片,上裂片为红褐色或绿色,行光合作用,常有固氮蓝藻(鱼腥藻)共生其中;下裂片沉没于水中,膜质,上面着生孢子囊果。生长期短,繁殖快。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栖于静水小水池中。是优良的生物肥源,栽培于稻田对水稻的增产可起到良好的作用。也可作为鱼类饵料。
153.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双子叶植物,金鱼藻科。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细长分枝,较脆弱,易折断。叶无柄,无托叶,通常6~8片轮生,1~2回叉状分歧,细裂成丝状或线状,长15~25毫米,叶缘疏生微细锯齿。花形小,果实为长卵形小坚果,有5个针刺。冬季形成冬芽沉入水底越冬。世界种,广布于中国各地。栖于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中。
154.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亦称“空心苋”、“水花生”、“革命草”。双子叶植物,苋科。多年生草本。茎圆柱形,中空,茎节明显,上部直立或倾斜挺出水面,匍匐茎处有许多须根,悬垂于水中或扎根于泥中。叶对生,无叶柄,叶片长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全缘。头状花序生于叶腋,花小,白色。多生于池塘、湖泊边的浅水处及近水岸边,属两栖性植物。原产于拉丁美洲,后引入中国,广泛分布于各地。是优质净水水生植物,也是高产青饲料,但在野外大量繁殖堵塞河道而成为防除对象。
155.菱(Trapajaponica)双子叶植物,菱科。一年生浮叶植物。根生淤泥中。茎细长,完全沉没于水中,长1.5~2.0米,具分枝。叶有浮水叶和沉水叶之分。浮水叶阔菱形或近三角形,表面鲜绿色,光滑,背面浅绿色,具有软毛;叶脉隆起;叶缘具齿;叶柄中部膨大成气囊;叶密集于茎顶部,各叶片镶嵌式呈盘状排列于水面(又称菱盘)。沉水叶对生,羽状分裂,裂片细丝状。花小,白色,单生于叶腋。果实三角形,具2刺状角。菱的经济价值高,果实味香甜,可生食或熟食,还可加工提取菱粉。在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南北各地皆有分布。多生于湖泊、池塘中。
156.水芹(Oenanthejavanica)亦称“水芹菜”。双子叶植物,伞形科。水生或湿生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80厘米。茎基匍匐,节上生有须根,中空,圆柱形,具纵棱。基生叶三角形和三角形卵状,1~2回羽状分裂,裂片卵形至菱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尖齿或圆锯齿。叶柄长7~15厘米。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2.0~16厘米。花白色,花果期4-9月。几乎遍布中国。多栖于浅水处、水沟旁或溪流边潮湿地。栽培于园林湿地环境,亦可当作水生蔬菜。
157.芡实(Euryaleferox)亦称“鸡头米”、“鸡头莲”、“刺莲耦”、“鸡头荷”、“假莲耦”。双子叶植物,睡莲科。一年生大型浮叶植物。植株高大有刺。根状茎粗壮。叶由根茎节部丛生,浮水叶盾形,直径可达130厘米。叶片褶皱,表面深绿色,背面紫红色;叶脉在表面下陷、背面显著隆起,叶脉分枝处均被尖刺。叶柄及花梗,密生棘刺。花单生,花萼筒状,表面生满棘刺。果实近球形,形似鸡头,故种子名“鸡头米”。芡米可药用。花期7-8月,果期8-10月。生活于湖泊、湾叉以及池沼等静水水体。中国南北均产,东南亚、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朝鲜均有分布。园艺品种分南芡和北芡。前者又称苏芡,主要产于太湖一带;后者又称刺芡,主要产于江苏洪泽湖一带。
158.莲(Nelumbonucifera)亦称“荷花”、“莲花”、“芙蓉”、“芙蕖”、“菡萏”。双子叶植物,睡莲科。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根状茎横走,粗而肥厚,节间膨大,内有纵行通气孔道,节部缢缩。叶基生,挺出水面,盾形,直径30~90厘米,波状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叶柄有小刺,长1~2米,挺出水面。花单生,直径10~25厘米,椭圆形花瓣多数,白色或粉红色;花柄长1~2米。花托在果期膨大,直径5~10厘米,海绵质。坚果椭圆形和卵圆形,长1.5~2.0厘米,灰褐色。种子卵圆形,长1.2~1.7厘米,种皮红综色。生于池塘、浅湖泊及稻田中。中国南北各省有自生或栽培,经济价值高。人们习惯上称种子为莲子、地下茎为藕、花托为莲蓬、叶为荷叶。
159.莼菜(Brasenidschreberi)亦称“水案板”、“马蹄草”。双子叶植物,睡莲科。多年生浮叶植物。根为须状,簇生于茎节处,嫩根白色,老根紫褐色。茎分地下匍匐茎和水中茎,水中茎细长分枝甚多。叶盾形,浮于水面,上腹面绿色,下背面紫色。叶柄长25~40厘米。花小形,单生;果实干燥不裂,种子1~3枚。因其嫩茎叶及花柄被有粘液,具特殊香味,柔滑可口,是一种名贵的蔬菜。生于池沼、湖泊中,已人工栽培。
160.睡莲(Nymphaeatetragona)亦称“水荷花”、“子午莲”。双子叶植物,睡莲科。多年生浮叶植物。根状茎粗短。叶柄圆柱形,细长。叶椭圆形,浮生于水面,全缘,叶基心形,叶表面浓绿,背面暗紫。花单生,浮于或挺出水面;花萼4枚,绿色;花瓣通常8片。果实倒卵形,长约3厘米,被有宿存的花萼。4-5月至9-10月,白天开花夜间闭合。中国南北各省广为分布。日本、朝鲜、印度、俄罗斯、欧洲等均有分布。多见于池沼、湖泊等静水水体。许多公园水体栽培作为观赏植物。
161.菖蒲(Acoruscalamus)亦称“水菖蒲”、“大叶菖蒲”、“白菖蒲”。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挺水草本。植株体芳香。根状茎平卧或斜伸。叶基生,剑形,长50~100厘米,宽1~3厘米,具有中肋,基部扩大成鞘。肉穗花序圆柱形,花小,密聚。分布于中国各地。生于池塘浅水处、池沼中。根茎可入药,有栽培。
162.大薸(Pistiastratiotes)亦称“水浮莲”、“大叶莲”。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漂浮植物。植株莲花状,具横走茎,须根细长悬垂于水中。叶由匍匐枝节部丛生,叶片长2.5~10厘米,楔形,全缘,无柄,叶脉扇状。叶面密生白色细毛,具发达通气组织。一般6月上旬开始生长,7-10月开花结果,不耐严寒。花果期夏秋。常以匍匐茎繁殖。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华南、华东和长江流域有分布。常群生于静水塘、沟渠等处,是一种高产青饲料。
163.凤眼莲(Eichorniacrassipes)亦称“水葫芦”、“凤眼蓝”。单子叶植物,雨久花科。多年生漂浮植物。叶基部丛生,叶片圆形或心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成葫芦形的浮囊。须根发达,垂悬于水中。叶基部侧生匍匐枝,并以此繁殖生长。花序总状。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引进后,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地区普遍分布。喜生于池塘、水沟等处。是一种高产青饲料,更是一种良好的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但在河道中大量散乱生长,堵塞河道,也有碍景观,成为清除对象。
164.芦苇(Phragmitescommunis)亦称“芦子”、“毛苇”、“苇子”。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木质化程度较高。秆高1~3米,直径2~10毫米,节下通常具白粉。直立茎圆柱形,地下匍匐茎粗壮,白色。叶两行排列,带状狭针形,长15~65厘米,宽1~6厘米。圆锥形花序长10~40厘米。小花基部具丝状柔毛。花果期7-11月。芦苇品种达18个之多。几乎遍布中国,全球温带地区均有分布。生栖于湖岸、河、水沟浅水区。芦苇是优良的护堤植物,也是造纸工业原料,芦根还可入药。
165.茭白(Zizaniacaduciflora)亦称“茭笋”、“菰”、“茭瓜”、“茭草”。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多年生挺水植物。秆草质,株高1~2米,基部由于黑穗菌(Utilagoedulis)寄生而变得肥厚呈肉质茎,茎基部节上有不定根,须根粗壮。叶片扁平,带状披针形,长30~100厘米,宽15~25厘米,叶鞘疏松光滑。花单性,圆锥花序,多分枝,花小,颖果圆柱形,花果期在秋冬季。中国南北各地均产。生于池沼或栽培于水田中。是秋冬季重要蔬菜品种之一,也可用于园林水体的绿化布置。
166.荸荠(Eleocharistuberose)亦称“马蹄”、“乌芋”、“通天草”。单子叶植物,莎草科。多年生挺水草本。秆直立,圆柱形,丛生,高20~70厘米,直径2~7厘米,直立茎具多数横膈膜。根状匍匐茎细长,顶端生黑褐色圆盘状块茎。无叶片,秆基部有管状叶鞘。小穗单一,顶生,直径4~5毫米,基部有两片不育的鳞片,鳞片排列疏松,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多栽培在水田中。块茎可食用或入药。
167.慈菇(SagittariatrifoliaVar.sinensis)亦称“华夏慈菇”、“水芋”。单子叶植物,泽泻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大。叶丛生,基部有许多须根。根部附近生出纤细匍匐枝,秋后枝端膨大成球茎,球茎直径达3厘米。叶片箭形,宽大,长20~30厘米,叶基部左右两侧的裂片长度超过中央片。叶柄较粗壮,长50~80厘米。花序圆锥形。华东各地均有栽培,地下球茎可食用。
168.水葱(Scirpusvatidus)单子叶植物,沙草科。多年生挺水植物。茎圆柱形,粗壮,深绿色,高1~1.5厘米,基部直径约1厘米,向上逐渐变细。具有粗大的匍匐茎。叶退化为鞘或鞘上端有极短的叶片。花序有4至多个辐射枝,小穗单生或丛生于辐射枝上。生于水边湿地、沼泽或河溪、池塘的浅水处,为中国各种气候区的碱性土指示生物。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169.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亦称“竹叶眼子菜”。单子叶植物,眼子菜科。多年生沉水植物。茎圆柱形,长0.5~2米,直径1.5~2.5毫米,分枝少。叶披针形,长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叶缘波状,具锯齿。叶柄长2~5厘米。花轴粗壮,花序穗状。4-5月萌发,6-7月为生长盛期,7-10月为花果期。广布于东南亚、印度、古巴等地。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喜成群生长在底质较硬的河道或湖泊中。可作为猪饲料,以及净化水质。
170.菹草(Potamogetoncrispus)亦称“虾藻”。单子叶植物,眼子菜科。多年生沉水植物。茎扁圆形,具有分枝。叶广线形,先端钝圆,叶缘波状并具锯齿。具托叶,无叶柄。花序穗状。4~5月开花,6月后植物体开始衰败同时形成冬芽,秋末冬初萌芽生长。除南美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中国各地均有发现。可作绿肥并具净水功能。
171.黑藻(Hydrillavarticillata)亦称“轮叶黑藻”。单子叶植物,水鳖科。多年生沉水植物。茎细长圆柱形,多分枝。叶狭长披针形,长约1.5厘米,宽约0.3~0.5厘米,4~8片轮生,无叶柄,叶缘具小锯齿。雌雄异株,雄花由水流授粉。花果期7-11月,果实线形,长约3厘米。11月后可形成冬芽。中欧、亚洲、非洲及澳洲均有分布。中国北方各省、长江中下游以及广东、台湾等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湖沼、水沟及水流缓慢的河流中。可作为家畜和鱼饲料,同时可净化水质。
172.苦草(Vallisneriaspiralis)亦称“面条草”、“水扁担”。单子叶植物,苤菜科。多年生沉水植物。叶基部丛生,狭带形,长30~200厘米,宽0.4~1.8厘米,鲜绿色,基部透明,先端钝圆,叶缘疏生细齿。无直立茎,多以匍匐茎在水底蔓延繁殖。秋后匍匐茎先端形成椭圆形的球茎,翌年萌芽。雌雄异株,开花时挺出水面。花粉通过水体流动进行受精,是典型的水媒花植物。花果期7-10月,果实长5~15厘米。分布于南、北半球温带及热带地区。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长在河流、湖泊中。为鱼类和家畜的优质天然饲料,蟹塘中人工培植用作饲料兼净化水质。
173.抑藻效应(allelopathiceffects)亦称“克生作用”、“克藻效应”。大型水生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抑制藻类生长和繁殖的作用。目前在富营养化水体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措施中,常大量种植大型水生植物或应用人工合成的抑藻剂进行抑藻。
174.营养竞争(competitionfornutrients)某些生物竞争性消耗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导致自身生物量增加,而其他生物种类减少的现象。
175.抑制竞争(inhibitorycompetition)一个物种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另一个物种的生长和生存的现象。
176.珊瑚礁(coralreefs)腔肠动物珊瑚纲(Anthozoa)尤为石珊瑚目(Madreporaria)的种类,在个体生长过程中分泌的石灰质外骨骼经长期大量堆积,延伸至海面而形成的礁石。包括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珊瑚礁可进一步发展形成珊瑚岛。
177.岸礁(fringingreefs)亦称“边礁”、“裙礁”。由大陆或岛屿四周浅水区大量生长的石珊瑚分泌形成的一类珊瑚礁。岸礁紧靠陆地分布,没于海水平面,好像一条花边镶在海岸上。中国海南岛南岸与东南岸的珊瑚礁即属岸礁。
178.堡礁(barrierreef)亦称“堤礁”。平行于海岸或岛屿,与海岸间有宽的浅海区或泻湖相隔的一类珊瑚礁。澳大利亚东北部长达两千四百公里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堡礁。
179.环礁(atollreefs)远离海岸却露出海面、外形呈花环状而中央为一个水深小于100米的泻湖,高度不大的一类珊瑚礁岛。环礁形状可以多样,常与大陆海岸有一定的距离。中国南海诸岛的珊瑚礁多为环礁。
180.潮间带生态学(intertidalecology)围绕潮间带生态系统以及潮汐周期性影响而进行一系列相关研究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潮间带,最独特的生态因子是潮汐的涨、退,使得潮间带具有干湿交替的环境,形成高、中、低三个潮区,生物在各潮区上的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潮间带生态学主要研究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潮汐周期性变化及地形等因素对生物分布产生影响等。
181.红树林海岸(mangrovecoast)由红树科植物与泥沼结合而成的海岸。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有的地貌类型之一。按其自海向陆的顺序可划分为一系列与岸平行的地带名词解释:
浅水泥滩带、不连续沙滩带、红树林海滩带、淡水沼泽带。
182.红树林生物群落(mangrovebiocoenosis)以红树植物大片生长为主体及其伴生的动植物及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互相联系的集合体。红树林生物群落是热带、亚热带淤泥浅滩上富有特色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组成包括红树外,林下动物有蟹类、沙蚕、寄居蟹、滨螺等,红树的根部常附有藤壶和牡蛎,还有两栖生活的弹涂鱼和许多水生鸟类。植物有浒苔、颤藻、石莼以及底栖硅藻等。
183.优势种(dominantspecies)生态系或群落中,数量多、生物量大、出现频率高、能决定群落性质和外貌的生物种类。优势度指标由相对重要性指标(IRI)表示。IRI=(N%+B%)×F%,N、B分别表示物种的个体数和生物量生态密度。生态密度是指群落中每一个成员的个体数和生物量相对于样本总量的数量特征。
184.残遗种(relicspecies)亦称“古特有种”、“孑遗种”、“残留种”。指某些过去曾分布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局限于某些地区且系统发育古老的动植物物种。由于地质变迁,该种在原来生存地区大量绝灭,致使历史上分布区收缩。其生物型都较贫乏,不能再扩大其分布区。如海洋生物中的鲎、海豆芽、矛尾鱼等。
185.狭盐性生物(stenohaline)对盐度变化敏感,只能生活在盐度较稳定的水环境中的生物。深海和大洋中的生物就是典型的狭盐性生物。
186.广盐性生物(euryhalinousorganisms)对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的生物。沿海和河口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如鲻鱼、梭鱼等。
187.冷水种(coldwaterspecies)生殖、生长最适温度低于4℃,自然生态分布区月平均水温不高于10℃的种类。包括寒带种和亚寒带种。生活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均属低温,多生活于高纬度地方和高山的水中,在河川则多见于上流。凡称为冰川残留种的,也都属冷水种。
188.温水种(temperatewaterspecies)生殖、生长适温范围为4~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变幅范围为0~25℃的种类。包括冷温带种(4~10℃)和暖温带种(10~20℃)。中国北部的渤海和黄海海域属暖温带海区,有很多温水种。
189.暖水种(warmwaterspecies)生长、生殖最适温度高于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高于15℃的种类。包括亚热带种(适温20~25℃)和热带种(适温高于25℃)。
190.恒温动物(homeothermicanimal)亦称“内温动物”、“温血动物”。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体温的一类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
191.变温动物(poikilothermicanimal)亦称“冷血动物”、“外温动物”。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一类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
192.活化石(livingfossil)曾繁盛于早期的某一地质年代,直到现在还长期生存或有个体残存于个别地区的生物物种。如名词解释:
腕足类的海豆芽Lingula(4亿年前)、鲎(中国鲎、三刺鲎)(2亿年)等。
193.指示生物(indicatororganisms)对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干扰作用或者环境条件的改变较敏感能快速产生反应的生物。通过其反应可以了解环境的变化和现状,起“预警”功能。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名词解释:
对干扰作用反应敏感且健康;具有代表性;对干扰作用的反应个体间的差异小、重现性高;具有多功能。
194.地理隔离(geographicisolation)一个生物类群连续的栖息地或分布圈由于某种地理障壁(海洋、高山、干燥地带等)而被隔断,致使互相隔离的两个类群间交配所需的基因交换遭到阻碍的现象。地理隔离在种的分化上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地理隔离而形成新种称为地理亚种(geographicsubspecies)。
195.水域生产力(hydrosphereproductivity)亦称“水域自然生产力”。水域生产生物的能力。包括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和水域第二性生产力(异养生物产生有机物的能力)。形成水域生产力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联系。
196.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或积累能量的速率。通常以干物质重量或其所含的热能值表示。分为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前者是指自养生物生产的总有机碳量;后者是指总初级生产量扣除自养生物在测定阶段中呼吸消耗掉的量。
197.次级生产力(secondaryproductivity)生态系统中的各级消费者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已生产的有机物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和繁殖)的速率。也即消费者的能量储蓄率。
198.中级生产力(middleproductivity)异养生物中的草食动物和以自养细菌为食物的生物产生有机物的能力。包括大部分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幼鱼以及小型虾类等。它们是初级生产力和终极生产力的能量转换者。同时有些组成中级生产力的种类如毛虾和磷虾等可直接为人类食用。
199.终级生产力(ultimateproductivity)亦称“三级生产力”。处于食物链的末端、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摄食的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如肉食性鱼类和其他肉食性水生动物的生产力,它是水域生产力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渔获量的丰歉。
200.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y)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常以百分数来表示。能量参数包括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表示营养级之内的生态效率有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有消费效率(利用效率)和林德曼效率。其中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也可表示为相邻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即(n+1)营养级的同化量/n营养级的同化量),该比值在湖泊生态系统的近似值约为1/10。
201.自养生物(autotrophicorganisms)能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作为能量来源供自身生长发育需要的生物。包括利用光源制造食物的光合自养生物(如藻类、高等植物和光合细菌),以及利用化学能源的化能自养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等)。是有机物质的生产者。
202.异养生物(heterotrophicorganisms)自身不能制造营养,必须以其他生物为营养来源并籍此生活繁殖的生物。包括动物和大部分细菌和真菌。是有机物质的消耗者。
203.生产者(producer)能够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水以及环境中的无机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自养生物。如池塘中生产者主要是指水生维管束植物和生活在水中的藻类;草地上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204.消费者(consumer)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的生物。主要指动物。按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二级消费者)、大型食肉动物和顶级食肉动物(统称三级消费者)。
205.分解者(decomposer)亦称“还原者”。生态系统中,能够分解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同时利用其能量的生物。主要指各种细菌和真菌,还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门类中的一些腐食生物。
206.还原者(reducer)亦称“分解者”。见“分解者”。
207.生物量(biomass)亦称“现存量(standingcrop)”。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空间范围内存有的有机体的量,也即丰富度的定量。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个体数量、重量、有机碳量或能量来表示。自养者生物量也可以用叶绿素含量来表示。用体积表示生物的量也称体积生物量。
208.污损生物(foulingorganisms)指附着在其他生物身上或生长在一切人为的水中设施表面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和周丛生物等群落,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自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等的多门种类,约2000种。我国沿海常见的有200余种,包括藤壶、牡蛎、贻贝、盘管虫等。其中有些种类是重要的水产品和养殖对象,有的种类则会产生危害,如增加船舶阻力、堵塞管道、加速金属腐蚀、影响水产养殖等。
209.附着生物(attachingorganisms)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的生物。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质上,它们可以分泌新的足丝、放弃旧的足丝稍作移动,以附着在新的环境。
210.固着生物(sessileorganisms)固着生活在岩石等固体基质上的底栖生物。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其分布和生活与水流密切相关,主要依靠水流带来食物以供营养,卵和幼体靠水流携带而扩大分布区域。此类生物包括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它门类的一些动物(如藤壶、牡蛎等)。
211.钻蚀生物(boringorganisms)亦称“钻孔生物”。钻蚀在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特殊的机能,能够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在坚硬的物体中钻蚀自己生活的管道。根据钻蚀物体的性质可分为凿石类钻蚀生物和凿木类钻蚀生物。前者如紫菜在生活史中的果胞子可以钻蚀贝壳,某些软体动物(如海笋)和海胆等甚至可以钻蚀坚硬的花岗岩;后者包括等足类甲壳动物(蛀木水虱)和双壳类软体动物(如船蛆科)等。
212.底埋生物(buriedorganisms)亦称“埋栖生物”、“底内生物(infauna)”。埋在软底质的泥沙中或岩石下生活的底栖生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如多毛类环节动物、蛏蛤等双壳类软体动物、管钩虾等甲壳动物、蛇尾等棘皮动物等。
213.周丛生物(periphyton)生长在长期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的有机体群落。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线虫、寡毛虫类、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甚至鱼卵和幼鱼等。
214.生物污损(biofouling)一切人为的水中设施(如船底、码头、浮标、管道、网箱等)表面生长污损生物的现象。其危害表现为能降低航速、堵塞网箱孔眼、增大石油平台等桩柱的截面积等多个方面。
215.生物腐蚀(biofoulingcorrosion)由于生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导致金属腐蚀的现象。按种类可分微生物(细菌)腐蚀和大型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