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如下】
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主要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组成的产业,分析市场和产业的运行,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领域,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领域,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
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规律,以及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哈佛学派在分析特定产业时,构造了一个SCP分析框架名词解释: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合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和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经济效率并存的。
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方便地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是指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形成的足以引起买着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
企业拥有的将价格提高到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
也叫空间差异,是指产品在空间上的差异。在给定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与特定消费者有关。
最典型的例子是质量差异。消费者关于质量的偏好次序是一致的,都认为较高的质量是更好的。另一种表述名词解释:
若以相同价格出售不同品牌的差异化产品,所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同一种品牌,那么, 这些品牌具有纵向差异。
是指由于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认识产生了差异。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最常见方法是广告。
主要是指厂商通过空间先占或选址来遏制潜在进入者进入相关市场,从而享有相应的市场权力。
是指厂商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差异。
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
即进入阻挠,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
是指随着企业所生产的累计产量的增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在位企业会充分利用干中学这一技术性因素,进行策略性投资。
是指消费者或用户因为从在位企业处购买产品转向从新企业处购买产品时而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对同一商品(或近似相同的商品)制定不同价格,即根据购买数量、购买者特征,或者各种销售条款确定相应价格的定价行为。
也叫做非线性定价,在这里,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依据不是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而是根据消费者所购买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的第一种定义。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存在自我选择机制。这种价格歧视被称为二级价格歧视-----另一种二级价格歧视定义。
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对于一个垄断者来说,创新只不过意味着用新工艺的垄断利润去替代起初的垄断利润
厂商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
政府利用法规对其统治下的社会经济主体的活动和行为进行影响、干预及限制
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第三产业化,是工业高度集中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https://appfileoss-tw.100xuexi.com/Upload/XuexiAgent/Images/2021/12/19/1431452150_220_22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