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考试题库网 发布日期:2021-08-05 共182人浏览过

本文选自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6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下载或购买全套资料》》》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6版题库刷题_考试内容_真题答案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6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严格按照教材的章目编排,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进行详解,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此外还精选了部分名校的考研真题,并提供详解。



试看部分内容


第1章 宪法原则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记者

答:新闻记者,指新闻机构专门从事采集新闻素材(新闻事实)和制(写)作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简称记者,曾称访员、访事、访事员、采访人。

2无冕之王

答:无冕之王指西方社会新闻记者的一种称谓。源于18世纪的英国。1772年始,英国记者获得国会旁听权,并被称为贵族、僧侣、平民三个阶级之外的“第四等级”。“无冕之王”正是对英国记者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一种评价。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无冕之王”的观念曾经受到抨击。1942年9月22日《解放日报》社论《党与党报》称:“党报工作人员对于党的每一个工作部门,对于各种实际工作中的同志,不可以自以为是,做‘无冕之王’,而应该去做‘公仆’,应该要有恭谨勤劳的态度。”该报11月17日社论《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1943年6月10日文章《政治与技术》,以及1943年9月1日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都对“无冕之王”的观念进行了批判。

3公民记者

答:公民记者指在互联网上借助移动电话、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互联网等通信工具和手段参与新闻传播的普通公民。

4公共舆论

答:公共舆论指社会中公众对社会问题所持的一致意见。无论在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社会中,公共舆论都是维系人们社会共同生活的纽带。公共舆论在一个国家内称社会公论,在各国之间则称国际舆论或世界舆论。公共舆论是全体公民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意识纽带,是国家聚合各民族和全体公民的手段。西方公共舆论的概念大约出现在19世纪的政治理论之中。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布赖斯在1888年发表的《美国联邦》一书中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由公共舆论所控制的政治制度。1922年美国新闻学家兼政治学家沃尔特·李普曼的《舆论学》是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

5《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答:1950年,中共中央作出《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要求学习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决议,并规定:取消批评党和政府的组织与人员的稿件须经被批评者同意后才能发表的做法,记者和编辑对公布的批评独立负责;任何人不得滥用权力压制报纸刊物上的批评,或加以报复,否则绳之以党纪国法;如批评属实,被批评者应在同一报刊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如有部分失实,报刊应作出更正,被批评者应接受批评中的正确部分。

6社会监督

答:社会力量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有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两种。社会监督的行为主体,是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各政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公民个人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这种监督的特点是非国家权力性和非法律强制性,监督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民主化水平和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

7批评性来信

答:批评性来信是新闻批评的一种形式。指读者、听众、观众以及记者向媒体来信,反映社会问题、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或呼吁解决一些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具体问题。这些来信直接反映来自人民群众第一手的、新鲜的、有凭有据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编辑部根据来信的内容,从中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来信在调查落实后加以刊播;也可以编专栏、专版、专题性节目,其中还可以同时发表对批评的答复、对建议的回音和评论性小言论等。媒体对这些信件的处理合适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媒体与读者、听众、观众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舆论监督能否正常开展。

8批评报道

答:批评报道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现实中的错误和不良倾向进行揭露、批评的报道。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最早开始运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报道形式。又称批评稿。批评报道不同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其目的不是揭丑,而在于纠正错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批评报道是由新闻机构直接或是由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新闻机构来进行的,因而能在社会上产生客观、公正和权威的形象。批评报道要求记者慎重选择批评对象,客观提出问题,全面分析,公正报道,掌握好时机与分寸,遵守有关规定与纪律等。批评报道有调查报告、记者来信、新闻图片等多种形式。

9舆论监督

答: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即通过公众舆论对党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以确保各级权力部门和拥有公权力者执政为民。这种社会监督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对象的工作能力、行政决策、知法守法、道德作风等。舆论监督的实施是公民享有宪法的权利的体现,媒体及新闻从业者也应积极地运用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0新闻自由

答: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简答题

请简述在我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五大基本原则。

答:强烈的战斗作用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特有的风格,也是各新闻媒介孜孜以求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通过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我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五大基本原则如下: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对于这一点,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说得很清楚。我们所提倡的批评,乃是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农民)以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为目的、有原则性有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批评,而不是为着反对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纲领、为着破坏纪律和领导、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和散漫分裂状态的那种破坏性的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对新闻机构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新闻传播媒介面向群众,影响广泛。报纸上的文字是白纸印黑字,难以消除;电视出现的形象,一下子就印在广大观众的脑子里;广播的传播面大,如果事实有出入,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和不良后果。为此中共中央的有关决定反复强调“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的事实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事实一定要核对清楚”。

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为此,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被批评者的、反面的意见,切忌先入为主,切忌只听单方面的陈述。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才有利于被批评者改正错误,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批评,能够和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相配合,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不能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报上杀气腾腾,一派火药味。批评的数量不控制,也可能使人民群众产生一片黑暗的错觉。

适宜,是指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宜于大众新闻传播工具,要引起群众的共同关注。所以,批评要力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包括:为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投书者代为保密;批评者如受到打击迫害,新闻单位应给予支持,为之伸张正义,直到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辩权利,要求对批评稿中有多少失实就更正多少,如果基本事实失实,报纸就应该公开赔礼道歉,并和有关单位一起做好善后工作,必要时应刊登被批评者的实事求是的申辩文章。

(5)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实践反复证明,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没有党委的领导,没有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帮助,单靠新闻单位不但干不好,反而会捅出乱子来。因此,党中央的有关文件反复责成各地党委对新闻媒介开展批评报道要加强领导,支持新闻单位的工作。

下载或购买全套资料》》》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6版题库刷题_考试内容_真题答案解析




考研真题、资格证、题库就选大学教材课后答案学习网》》》http://fanshu.100xuexi.com获取更多考试资料!

猜你喜欢

通信工程考研学校
普通话考试试题60篇
大学俄语3课后答案
考试资料网
结构力学龙驭球第四版课后答案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有用吗
微观经济学题库
答案解析网

课后答案网

计算机一级题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