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指挥,作为我国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军事学的一个基本学科,自从八十年代中期创立以来,已经有了一个蓬勃的发展,这个学科,不仅具有内涵丰富、领域广阔的特点,而且应用性强,高技术的含量大,可以说无论是在现实和未来的军队建设和作战还是在其他各项军事性活动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军队指挥的基本概念
这个问题主要回答,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军队指挥。按照词典的解释,指挥就是发号施令,《军语》把它称为组织领导活动。军队指挥,作为一个学科,其定义被称为军队指挥学是研究军队指挥规律的科学。军队指挥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名词解释:
总结军队指挥的实践经验,揭示军队指挥的一般规律,预测军队指挥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军队指挥效能,达成军队指挥的目的,提供理论指导。军队作战行动的指挥,按人战任务和规模分为战略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按人作战空间和类型分为地面作战指挥、海上作战指挥、空中作战指挥和空降作战指挥、登陆作战指挥、抗登陆作战指挥等;按军兵种分为陆军作战指挥、海军作战指挥、空军作战指挥、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炮兵作战指挥、防空兵作战指挥、坦克兵作战指挥以及遂行合同作战任务时的合成军队作战指挥等。军队其他行动的指挥,主要是组织指挥所属部队的战备行动、训练演习、抢险救灾以及临时受领的任务等。
军队指挥的根本目的在于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部队战斗力,最有效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夺取作战胜利。军队指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和任务的完成。
二、外军指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军队指挥理论的形成是在长期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战争和军队以来,就有了如何养兵用兵、指挥打仗的问题。人们通过战争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揭示其规律,撰写了大量有关军队指挥方面的理论著作,对军队指挥理论的一些重要领域,都有所论述。军队在各个时期所颁发的许多条令、条例,对军队指挥的原则和方法,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都为军队指挥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以往对军队指挥的研究,多与战略战术理论及其运用结合在一起。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队的武器装备、组织编制和作战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军队作战行动的组织指挥变得异常复杂。只有将军队指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范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军队指挥需要。外军指挥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前苏军为主。
(一)苏军早期对军队指挥问题的探索
苏军很早就开始研究军队指挥问题。早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就注意在军队指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1918年颁发的第一部军队野战领率机关的条例里,对有关军队指挥问题就作出了规定。
20年代实行的军事改革,就强调改进军队指挥具有重要意义。当时,指挥机关人员压缩22%,而指挥效率却提高了。1926年颁发的司令部野战勤务教令,首次阐述了司令部在战斗条件下保障军队指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0年代,苏联面临德国侵犯的威胁,军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武装力量完成了向单一常备军制的过渡,军事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军队指挥体制得到改进。
卫国战争中,包括军队指挥理论在内的苏联军事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军的战略和战役指挥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战后对作战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在新的条令和教令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60年代初建立战略火箭军。这一时期,苏军作战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强调火箭核突击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1963年苏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号召在全军开展"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的大讨论。新式武器的出现对军队指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苏军加强了在核突击条件下如何提高指挥系统的生存力和改进指挥方法的研究。苏军一些刊物从60年代中期起开辟专栏,专门讨论军队指挥问题。1969年苏军出版的《军队指挥的原则》一书,是苏军早期的关于军队指挥理论的专著。
(二)70年代初苏军军队指挥理论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从70年代开始,苏军军队指挥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或者说已经进入兴盛时期,为什么能够进入兴盛时期。其原因主要是名词解释:
1、1971年苏共召开了二十四大,做出了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管理工作的决定。在以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也多次强调管理问题。全国广泛开展了管理工作科学的研究,据苏军学者称,仅仅几年之后,全国就出版了几十种关于管理问题的专著、教材和小册子。这种形势必然影响和促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军队的指挥(管理)理论的发展。
2、70年代,苏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实力日益增强。从60年代末起苏军改变了把火箭核大战当作战争的唯一样式的战略指导思想。如何保障在各种条件下作战时对军队实施有效的指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很好地探讨。
3、70年代,苏联在运用和推广现代科学方面比过去有很大的进展。系统论等科学研究的成就,为社会管理科学和军队指挥(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方法论基础。
因此,70年代苏军对军队指挥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苏军刊物60年代开辟的军队指挥专栏已延续许多年。1971年9月苏军总参军事学院举行了科学理论讨论会,专门讨论如何把苏共二十四大关于改善管理体制的决定精神贯彻到改进军队指挥(管理)中去的问题。1975年出版了该院院长伊万诺夫所著《论军队指挥的科学原则》。1977年修订出版的专著《军队指挥的原则》,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军军队指挥理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新版《军队指挥的原则》根据70年代以来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的经验,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主要阐述了在现代条件下军队指挥的特点和要求、指挥机关和指挥所的组织和工作方法、如何收集和处理情报、如何定下有关机械化、自动化指挥器材的使用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军队指挥理论,基本上仍侧重在应用方面。
在这一时期,苏军学术界已开始有不少人主张把军队指挥理论列为军事科学的单独学科,如1977年出版的《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武装力量后勤》一书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一主张并没有在苏军官方材料上得到确认。
(三)80年代军队指挥理论正式被确认为苏联军事科学的单独学科
1984年苏军主管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加列耶夫、1985年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先后在署名文章中把军队指挥(管理)理论列为苏军军事科学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确认了军队指挥理论在军事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1984年出版了有关军队指挥理论新专著《军队指挥理论基础》。该书较完整地阐述了军队指挥理论的基础问题。苏军军队指挥理论之所以在80年代成为军事科学的单独学科,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名词解释:
1、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苏联军事学科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结果,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综合和分化的必然产物。军事科学和社会管理科学交叉,产生了军队指挥(管理)理论。经过70年代以来十多年的探讨、酝酿,到80年代初苏军学术界意见已基本趋向一致。
2、70年代末期以来,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增长,武器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60年代初开始的军队指挥自动化至70年代末已初步实现。一些军兵种的组织编制进行了改革,作战方法也有所变化。所有这些都对军队指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时确立和强调军队指挥理论的地位,对提高军队指挥效能,至关重要。
3、苏军学术界经过不断努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军队指挥理论研究面临的疑难问题。至80年代初,军队指挥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具备了成为单独学科的条件。
(四)、现代苏俄军队指挥理论的结构及其研究对象
经过较长的时期的探索,苏军的军队指挥理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基础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领域。1982年出版的苏军哲学教材《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军事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关于军队管理理论的阐述和1984年出版的专著《军队指挥理论基础》,基本上反映了苏军当前军队指挥理论的发展水平。前者从哲学的方法论上确立了军队指挥(管理)理论的地位,后者代表了苏军学术界十余年对军队指挥理论探索的成果。
九十年代以来,俄继承前苏军的军事理论,在军队理论方面也有了许多新成果。
三、我军指挥理论的建立
研究我国军队指挥理论的形成,通常追寻的历史很长,就大的时期来说,一般可分为冷兵器时期,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火器时期,以及后来的机械化时期,信息化时期等。我这里仅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指挥为主线,来简要的回顾一下这个问题。
我军自192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从指挥游击战,发展到指挥正规战;从指挥单一的陆军作战发展到指挥诸军兵种合同作战,联合作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指挥特点,显示了卓越的指挥艺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中,我军逐步形成的自己的指挥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名词解释:
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央军委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有关作战的重大问题,只要情况允许,经党委讨论决定,然后由军政首长分工组织实施,军事工作和军队作战,以军事指挥员为主组织指挥。军政首长根据上级的意图和党委的决定,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情况紧急时,首长临机处置,事后向党委报告。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熟悉敌我情况,找出行动规律,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灵活机动,不墨守成规,做到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发扬军事民主,结合作战任务,发动和组织群众,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把领导的决心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合成军队指挥员,注意听取军兵种指挥员的意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决心,并加强各部队的团结协作和行动一致。④以人民战争为指导思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战争,发挥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种武装力量的整体威力,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夺取作战的胜利。⑤善于在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技术装备劣势的情况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战胜敌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艺术,是举世闻名的,它是建立在科学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用兵作战的领导艺术。它包括定下决心、部署兵力、运用战法、利用战机、调动敌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指挥艺术均有突出的表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名词解释:
①掌握关节,抓住重心,解决主要矛盾;②正确选定作战方向和目标,打敌要害;③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战法;④为了战略全局需要,及时协调各战役之间的配合行动;⑤抓住最有利战机,由战略防御适时转入战略进攻,组织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在战略防御时,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战略进攻,是在敌人的全面进攻被打败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敌军的数量和装备虽仍占优势,但其机动兵力只能在陕北和山东战场实施重点进攻,中间兵力严重不足,后方空虚,人民解放军选择了敌人防守薄弱、战略地位重要的中原地区发起了战略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两翼进行牵制,晋冀鲁豫和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挺进中原,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为千里跃进大别山和豫西地区,一举插至敌战略纵深,先打乱敌战略部署,再捕捉战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决战,是在敌人的五个大的战区集团被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态势,敌欲收缩兵力,又不想丢失地方,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进行的。决战方向,首先选择形势对我最为有利的东北战场,使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随后又发起了淮海、平津战役。战略决战全局的关节,是不让敌人逃跑,不使敌人的兵力收缩在一起,不使敌人主力撤至长江以南,通过三大战役,逐次歼灭敌人;战役的关节,是将敌之重兵集团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集群,把敌人的主力逐个全歼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地区,这就为迅速歼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大陆铺平了道路。在作战中,全面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歼敌人重兵集团结合起来,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与地方结合起来,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彻底胜利。战略追击时,实施大于回、大包围,先插至敌后再往回打和穷追猛打,结合政治瓦解,迅速围歼了逃敌。解放战争后期,巧妙运用以军事打击为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指挥艺术,创造了解决国民党军队的"三种方式",即武力解决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编的"北平方式",暂时保留待后改编的"绥远方式",加快了全国的胜利的到来。
现代战争军队指挥的组织实施异常复杂,对指挥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熟悉敌多双方军队的作战特点及其武器装备性能,精通合同作战和军兵种使用原则,意志坚强,反应灵活,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要在上级总的作战意图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分析判断情况,适时定下正确决心,巧妙使用兵力兵器,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指挥机关的作用,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由于核能、电子、航天、激光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式武器特别是导弹、核武器的装备和使用,未来战争将比以往任何战争更加紧张,敌对双方争夺空间和时间的斗争将更加激烈,战场情况变化更快,毁伤能力和人员物资消耗显著增大。由此而带来的组织指挥,特别是战争初期的组织指挥会极其艰巨复杂。为适应现代条件下作战指挥的要求,保障稳定、可靠、隐蔽、不间断的指挥,指挥的组织计划将更加严密,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将更趋向精干、灵活,生存和机动能力将不断提高。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将逐步实现全面综合自动化,以缩短收集处理情报、定下决心、制定计划、下达任务的时间。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工作人员更应精通现代条件下作战指挥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改进指挥方法,提高指挥水平,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挥。
四、作战指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于作战指挥对于取得作战和战争的胜利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凡研究战争和作战问题,没有不研究作战指挥的。自从有军事理论或军事科学以来,作战指挥理论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5年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把军队指挥学确定为我国军事学的一级学科后,我军理论界展开了以作战指挥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军队指挥理论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军已经建立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作战指挥理论体系。这是我们现在学习与研究作战指挥理论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一旦形成,都有自己的一套特定的概念和术语。既然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那就是说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套特定的概念和术语。构成作战指挥理论体系的各个概念和范畴,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概念和范畴只起一般性的作用,有的概念和范畴则起纽结性、决定性的作用。原苏联军队指挥理论专家阿尔图霍夫(军事科学博士、教授、上将)认为,属于苏军"军队指挥理论的纽结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范畴有名词解释:
军队指挥的实质和内容;军队指挥系统及其基本部分(指挥机关和指挥所、通信系统、自动化系统和专门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战役(战斗)中指挥的组织;首长和司令部指挥军队的工作方法;军队指挥效能等"。考虑到我军作战指挥理论的特色,象作战指挥规律、作战指挥原则、作战指挥体制、作战指挥活动、作战指挥保障、作战指挥艺术等要领和范畴,都是在我军作战指挥理论体系中起决定性和纽结性作用的概念和范畴。这也是作战指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切实弄懂弄通这些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对于掌握整个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一)作战指挥规律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作战指挥作为战争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规律的认识,可以认为名词解释:
作战指挥规律,是作战指挥的各个方面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因素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关系。
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作战指挥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作战指挥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揭示作战指挥规律,并且运用和驾驭作战指挥规律为指挥实践服务。经过学术界多年的努力,我们起码已经揭示出了这样一些指挥规律名词解释:
1、指挥者的主观指导必须符合战场客观实际;
2、指挥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武装力量体制和指挥的物质技术基础;
3、各级指挥的组织和方法论原则必须统一;
4、指挥系统各组成部分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和最佳相互关系;
5、遂行指挥任务时所需时间与所有时间两者必须适应;
6、完成指挥任务的效能主要取决于有效信息的获取与使用;
7、用于指挥过程中的效能标准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并列从属性。
既然作战指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有个怎样对待它的问题。作为一个指挥员,你可以对作战指挥规律不感兴趣,但作战指挥规律却总是对你的指挥活动发生作用。凡是高效能的作战指挥,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指挥规律的结果;而所有失败的作战指挥,都能从轻视或者违背指挥规律中找到原因。
(二)作战指挥原则
所谓作战指挥原则,就是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对部队实施指挥的过程中,所必须考虑和遵循的最一般的基本规则。
我军各种出版物对指挥原则的表述比较一致,一般认为作战指挥原则主要包括下述内容名词解释:
1.知彼知己,审时度势;
2.统一指挥,协调一致;
3.集体谋划,主官决断;
4.科学预测,周密计划;
5.关照全局,把握关节;
6.职权一致,逐级控制;
7.坚定果断,主动灵活;
8.加强保障,稳定指挥;
9.灵敏高效,快速准确。
原则与规律的区别,在于规律是离开人们的意识,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而客观地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原则则源于规律,是有意识地为实践的利益制定出来并根据具体条件运用的。"指挥原则就其作用来说,乃是介于指挥理论根本基础即指挥规律与指挥实践这两者之间的一个连接环节。形象地说,指挥原则似乎是将指挥规律化为指挥实践的语言?quot;
不同国家的军队,往往可以揭示出内容几乎相同或相近的指挥规律,但不同国家的军队所贯彻的指挥原则,一般都有很大的不同。与指挥规律相比,作战指挥原则,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作战指挥理论的特色。
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名词解释:
第一,作战原则是规定军队作战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强调反映作战活动的规律,它侧重回答的是部队怎样行动、仗怎样打的问题;而指挥原则是规定指挥人员在指挥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准则,它强调反映指挥活动的规律,它侧重回答的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如何进行指挥活动的问题。
第二,作战原则的作用对象,既包括指挥员的指挥活动,也包括部队的作战行动;而指挥原则的作用对象,一般只涉及指挥者的指挥活动。
虽然指挥原则不同于作战原则,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集中兵力"是一条重要的作战原则,"集中统一指挥"是一条重要的指挥原则。作战中要集中兵力于主要突击方向上,指挥上就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可见,在战争实践中,某一作战原则的运用,通常必然会要求指挥贯彻某一原则。由此看来,那种把指挥原则与作战原则截然分开或者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作战指挥体制
"作战指挥体制,是关于军队作战指挥的组织体系、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关系确定及法规制度的统称。"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作战指挥体制,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说指挥体系和指挥机构等构成了作战指挥体制的"硬件",那么,指挥职能的划分、指挥关系的确定以及与此有关的法规制度等,则相当于作战指挥体制的"软件"。只有"硬件"和"软件"同时发生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作战指挥体制。
从军事上来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强调整体、强调综合、强调系统、强调一体化的时代。如果说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战上,是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是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的一体化作战,是敌对双方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那么,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战指挥上,则主要是敌对双方两种指挥体制之间的对抗。
作战指挥体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范畴,它覆盖了指挥领域很多主要的问题,象指挥体系的设置、指挥机构的建立、指挥关系的确定、指挥法规的制定等重大问题,都是作战指挥体制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抓住了作战指挥体制问题,非常便于从整体上、从宏观上,系统地解决作战指挥领域的问题。
对我军来说,尽快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特别是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作战指挥活动
作战指挥活动,也就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所有指挥工作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揭示作战指挥规律,制定作战指挥原则,完善作战指挥体制,都是为了搞好作战指挥活动。作战指挥活动头绪繁多,内容复杂。只要有作战指挥活动存在,它就基本上包括了这样的一些环节和内容名词解释:
收集和处理情报,分析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拟制作战计划,下达作战指令,组织协同动作,组织指挥和作战保障,实施监督检查,战场控制与协调等。
作战指挥活动的所有环节和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作战决心"这一关键环节而展开的。在定下作战决心之前,所有的指挥工作,都是为了正确地定下作战决心;在定下作战决心之后,所有的指挥工作,都是为了圆满地实现作战决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战指挥活动主要有两件大事名词解释:
一是怎样正确地定下作战决心;二是如何圆满地实现作战决心。很显然,指挥员的作战决心,是整个指挥工作的基础。紧紧抓住"作战决心"这个关键,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和把握复杂的作战指挥活动。
毛泽东说过名词解释: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毛泽东的这段话,把作战指挥活动各个环节和内容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论述得非常清楚。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清楚地表明,所有的指挥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定下决心和怎样实现决心而展开的。
(五)作战指挥保障
作战指挥保障,是为了保证指挥员及指挥机关顺利实施作战指挥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作战指挥保障包含的内容很多,按其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侦察保障、指挥通信保障、指挥自动化保障、测绘保障、气象水文保障、电磁频谱保障、指挥所保障等等。
作战指挥保障之于作战指挥的关系,如同后勤保障之于战争的关系一样。由于后勤保障对于取得战争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现了"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观点。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名词解释: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作战指挥保障问题,就不能顺利而高效地实施作战指挥。
由于指挥保障工作种类多,难度大,光靠战时的各种临时性措施根本无法满足作战指挥的需要,所以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工作做在战前。也就是说,战时周密的作战指挥保障,有赖于平时充分的指挥准备和建设。
在对台联合作战指挥保障问题上没有小事,任何一项不起眼的指挥保障工作有了差错,不论哪方面的指挥保障活动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中断整个指挥指挥活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指挥对台联合作战,现在必须抓紧进行指挥的各种准备工作。
(六)作战指挥艺术
作战指挥艺术,是指挥员高超的指挥才能(或技能、能力)在具体的作战指挥活动中富有成果的表现。
要产生指挥艺术,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名词解释:
一是出众的指挥能力;二是丰富的作用指挥实践;三是显著的作战指挥成果。指挥艺术并不是什么非常神秘的东西,它的"原始形式"就是指挥能力。当一个指挥员的指挥能力,足以保证他能够绰绰有余地完成指挥任务时,就有可能产生出指挥艺术。
作战指挥艺术在指挥活动的所有环节和所有方面,都有它的表现。
不能把指挥艺术仅仅局限于指挥程序之内,在指挥程序之外,指挥艺术也有丰富的表现。
指挥艺术是以过硬的指挥素质为基础的;要具备过硬的指挥素质,关键在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