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名词解释】
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 - 1572)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后七子受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故被称为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文学主张上与前七子基本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
后七子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李攀龙、王世贞在京师结交并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复古的“旗鼓”。两年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之后又增加了谢榛、吴国伦。后来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李攀龙复古观点最为执固,但创作上时有雄迈之作;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诗富于才情。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如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模拟的毛病,且由于才气不足、生活阅历不丰富,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彼此间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在复古运动后期,由于受到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后七子的影响渐弱,已不能左右文坛,但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诗人所接受,明末至清代也有不少诗人受到他们理论的影响。
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在明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他们反击了“唐宋派”的文学倒退动向,维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效法古人,对创作法则规定得过于具体、细密,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造成了严重束缚
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 - 1572)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后七子受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故被称为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文学主张上与前七子基本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
后七子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李攀龙、王世贞在京师结交并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复古的“旗鼓”。两年后,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之后又增加了谢榛、吴国伦。后来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李攀龙复古观点最为执固,但创作上时有雄迈之作;王世贞晚年放弃复古,肯定直写性灵,诗富于才情。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如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模拟的毛病,且由于才气不足、生活阅历不丰富,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彼此间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在复古运动后期,由于受到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后七子的影响渐弱,已不能左右文坛,但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诗人所接受,明末至清代也有不少诗人受到他们理论的影响。
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在明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他们反击了“唐宋派”的文学倒退动向,维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效法古人,对创作法则规定得过于具体、细密,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造成了严重束缚
以上就是关于“后七子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后七子是什么意思”的介绍,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得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内容,请通知本站客服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