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人:考试题库网 发布日期:2022-02-17 共18人浏览过

【诚信②名词解释如下】

诚信名词解释:即“诚实守信”。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行为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德性和品行。“诚”指言而“有征”、“不食其言”、“言行相顾”;“信”,即信用,信任,指可信或可信赖,如“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而“诚故信”《正蒙·天道》),故“诚信”连用。“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在传统的“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中,诚信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的伦理纽带。在现代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之一。“诚实守信”是市场交往的契约性本质在道德上的体现。“诚实”更多地指在市场交往中真实无妄地提供相关信息;“守信”更多地指对自己承诺的契约承担责任。诚实和守信密切相关,通过瞒和骗订立的契约不可能具有约束力,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契约行为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尽管诚信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商业美德,但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市场交换范围的扩大、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以及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越来越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普遍事实。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经济交往的双方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能力不对等,如卖方比买方更了解商品的质量和成本构成情况,企业的内部人比外部人更熟悉企业资产运作的情况,从而利用信息优势侵犯后者权益。风险不对称,是指在责任的有限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等条件下,经济交往双方承担的风险不一致。契约不完备,是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制定和执行合同的成本太高等原因,经济利益相关人之间不可能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合同化,因而不可能完全依靠法律手段防止败德行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使得市场体系通过反复博弈迫使不诚信者出局的自我调节机制的社会成本过高,因此更加强调培养经济主体的诚信品质以进行事先的约束。经济学和伦理学都研究诚信的动机问题。经济学假设经济行为主体都具有自利的行为倾向。从短期看,只要能促进自身利益,经济人没有诚信的积极性。经济人诚信的积极性在于诚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而符合其长期利益。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是防止自己的自利行为倾向短期化的必要手段。而伦理学则一般认为,诚信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对经济交往对象的人格的尊重,或对一种基本道德义务的遵循。

关注VX公众号【文得课堂】免费领取考试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内容,请通知本站客服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答案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后答案
全新版大学英语课文听力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答案第三版
大学英语二课后答案
综合教程3课文翻译译
大学英语精读2课后答案
大学精读第二册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课后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新大学法语1第二版课后答案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答案
综合教程2第二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