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形状之争名词解释如下】
避雷针形状之争名词解释: 指18世纪70年代富兰克林发明尖形避雷针与其反对者之间发生的一场争论,它带有科学与迷信之争的性质。 富兰克林在1774年同霍普生一起发现尖形导体在接触带电荷时,可以使带电体放电。根据这一原理,他想如果带尖的金属杆装在屋顶上,用电线把铁杆和地面连接,可以把天空的电引到地下,以防止房子遭受雷击。 当时在俄国的一位实验科学家、瑞典人里奇曼(Richman,G.V.)违背富兰克林的建议,没有把装置与地面连接,结果一条长约一英尺的电火花,从金属棒跳到里奇曼的头上,他成了这门学科的第一个献身者。 富兰克林写信把该情况告诉了英国朋友彼得·柯林生,并重申自己的意见。 然后由柯林生介绍给英国皇家学会审查,可是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不仅不支持此意见,反而加以讥笑;但富兰克林毫不灰心,在风筝实验成功后,他终于制成了尖头避雷针。在此期间,一方面以当时诺雷为代表的神父,反对安装避雷针,而把自己信念寄托在教堂钟声之中。另一方面也曾发生了一场争论:避雷针的顶端究竟采取什么样形状最好?有些人忘记了富兰克林曾经提出过的避雷针采用尖端效果最好的话,所以他们提出采用圆头的,否则会把雷电引到原来想避雷的地方。还是在富兰克林实验成功15年后,由普列斯特利在他的两卷集《电学的历史和现状》一书中,详细谈了富兰克林试验的情况,就此结束了这场激烈的争论。

相关阅读:
工商管理就业方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词
线性代数习题答案
电磁学赵凯华
sxkszx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运筹学课后习题答案
我和我的祖国 歌词
日语一级报名系统
理论力学答案
计算机二级c语言试题
医学教育考试网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afp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