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假释成效预测②名词解释如下】
伯吉斯假释成效预测名词解释:美国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教授创立的关于假释者行为预后的预测方法。1928年发表在“伊利诺斯州的不定期刑及假释制度”一文中。他在对伊利诺斯州三所矫治机构假释的3000名犯罪人进行假释前生活经历的调查之后,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选出21个预测因素,并对各因素赋予一定的分数,再根据假释者所得分数的多少,制作成分数与假释成功之间的关联表。这项预测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个犯罪学家研究重新犯罪的预测模式,使犯罪学研究增强了客观性和科学性。伯吉斯选定的21个预测因素是名词解释:①犯罪的性质;②共犯的人数;③双亲状态;④婚姻状态;⑤国籍;⑥犯罪类型;⑦社会类型;⑧犯罪行为地;⑨居住社区的大小;⑩邻居类型;(11)逮捕行为地,有无固定住址;(12)法官、检察官对是否宽大处理的意见;(13)收容时是否查有轻微犯罪行为;(14)宣判刑的性质和刑期;(15)假释前实际已经服完的刑期;(16)有无犯罪前科;(17)收容前的职业状态;(18)服刑期间受罚的记录;(19)释放的年龄;(20)智力年龄;(21)性格类型及精神医学诊断。在21个预测因素中,每一因素都有具体的分项,如“收容前的职业状态”具体分四项,①一直未曾就业;②曾短暂就业;③断续就业;④一直有固定的就业。根据四种情况对犯罪的不同影响程度赋予一定的分数。通过对假释者21个预测因素综合计分,得分多者,表示假释成功的可能性大,再犯的可能性小;反之,得分少者,再犯的可能性就大。这种重新犯罪预测的方法简便易行,面世后各国纷纷效仿。但也有人认为这项预测在技术上存在不足,各种预测因素的赋值不尽合理等。

相关阅读:
河北大学公费研究生新视野大学英语2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英语2课后答案
实际利率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部
2012初试成绩
宁夏大学计算机学院
聊城大学外语教学网
廖青
薛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