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简介
一、学院概况
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沪江时期的格致科,其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基础教学部。学院现有2个系、2个学科:数学系、物理系,2个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光电子物理与器件、复杂系统数学理论与方法;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物理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2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1个理科实验中心,包括物理实验室、数学实验室;深海装备复杂系统研究院。
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学院,从立院起就承担着两大任务:一是完成好全校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为全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二是发展理学,为我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工大学作出贡献。围绕这两大任务,我院始终坚持了“教学为立院之本、科研为发展之路、人才为强院之基”的指导思想,2016 年以来,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教学工作
我院坚持育人优先、质量优先的原则,始终把搞好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尤其是把提高学生受益面最大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为了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稳步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在岗教师 100%为本科生授课。在岗专任教师师均承担教学工作量 500。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广泛好评。我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得分达 91.48 分;多名教师荣获课程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二等奖。
2、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了理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我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贡献力量。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3、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9 年,我院积极申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成功立项为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并成功立项4个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和 22 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020 年学院积极申报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成功立项 2 个示范专业和 22 门示范课程。
4、继续认真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坚持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5 门课程开展“学习促进坊”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5、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理科之星”学科竞赛。有近 500 名学生获得各级奖项。
6、按照教务处关于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精神,我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申报,同时对申请的项目做好审核工作。我院 3 个专业的学生获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 60 余项,校创新创业项目 100 余项。
(二)科研研究
科研为发展之路,学院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高质量论文发表和基金项目申请方面有较大进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绩:
1、魏国亮教授再次入选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2020年学院有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含面上基金项目2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到款科研总经费达789.9万元,较上一年有大幅度增长。。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比2019年增长100%,立项数全校排名第三,资助率17.39%全校排名第二。新获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占全校20%。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项。
3、2020年,以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约212篇,其中在SCI收录源刊上发表论文201篇,SCI一区20篇,SCI二区40篇,二区以上约占30%,与去年相比,均在稳步增长。新增10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占全校16%)。截止目前,我院ESI高被引论文共计38篇。
4、张伏、徐建、汪文军三位老师分别在各自顶级学术期刊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Mathematical Models &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引进张兴光、王金敏、廉孜超三位东方学者。青年教师孙莹莹、么聪菲、李佳珈、高月凤、辛艳梅、郝伟举、岳兵兵七人获上海市“扬帆计划”支持。
(三)人才培养
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精准学工为特色,努力实现日常工作有效率、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有成效,拓宽学生工作新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新模式,健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新机制。
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精准学工为特色,努力实现日常工作有效率、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有成效,拓宽学生工作新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新模式,健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新机制。
1、加强“大学工”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工作
开展“三全育人”大讨论,明确学院各部门育人职责,实行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低年级本科生宿舍学士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实践计划,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着力加强“全员育人”队伍建设,强化担当,凝聚共识。以行践知,引导全院教职工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共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红线的思想共识、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形成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良好局面。
2、打造“立体化”育人模式,做好特色工作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供给、话语体系、传授形式,积极开展浸入式、渗透式、启发式的“隐性教育”,培育既“叫好”又“叫座”的育人工作品牌。
挖掘躬行实践的新路径,立足于专业特色,让志愿服务精神根植于学生心田。理学院团委不断完善长效学习机制、创新学习形式、拓展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内涵,通过服务社会、服务校园、服务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16 年获得“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18 年起年年参与五角场镇公益创投大赛、上海市慈善义工项目获立项。
探索隐形德育的新模式,在艺术工技术的认知体验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发展观。2017 年起,打造“匠心皮影”辅导员工作室、皮影学生社团,形成皮影+校本文化、皮影+党建工作、皮影+志愿服务工作特色,以匠者的视角挖掘红色故事、制作原创作品。学院主办《答案》、《遇见“理”真好》主题晚会,以一个迷茫新生与未来自己的对话,通过一幕幕艺术表演,找寻心中的答案,完美地将育人理念与艺术进行了结合。理学院心理剧《谁》以网络暴力导致的心理问题为主题,获评学校一等奖、上海市二等奖。
引领同辈育人的新风气,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互助平台,优化学风建设。为了提高学业困难学生、退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学院创办“深夜课堂”,开展朋辈辅导。自 2018 年起,深夜课堂累计开设课程 38 门,包括数学分析、光学、物理化学等重难点课程,累计参与人数达 160 余人。
3、构建“多维度”育人格局,突出重点工作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学院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就业工作,调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构建多维度的就业育人大格局,让全员育人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之笔。
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理学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使理学院由一个单纯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学部转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来源:http://lxy.usst.edu.cn/2233/list.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