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头梁文化名词解释如下】
虎头梁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晚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根据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披毛犀、纳玛象、普氏野马、普氏羚羊、拟布氏田鼠等判断,遗址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虎头梁石器多以石英岩为原料制成,亦有用燧石及流纹岩制成者。石器类型较多。楔状石核及尖状器为虎头梁石器中具代表性器物,在个别尖状器的一面可见磨过的痕迹。此外,尚有刮削器、雕刻器及穿孔贝壳、鸵鸟蛋皮扁珠、鸟骨扁珠、钻孔石珠等装饰品。遗址中有烧火、烧骨、烧蛋皮、炉灶坑及赤铁矿碎块等。虎头梁石器加工技术先进,加工细致,类型多而稳定。虎头梁文化与峙峪文化在文化发展上有一定的联系。按文化发展,虎头梁文化约比山顶洞文化稍晚,距今不足2万年。

相关阅读:
读写教程2答案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4
新视野大学英语4课后答案
大学英语4课后答案
大学英语2课后答案
西华大学凤凰学院
习题答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课后答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2
考研词汇5500电子版
考研英语二小作文万能模板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
材料力学答案
广东海洋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