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名词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内容名词解释:儒家经典本为古文篆字所写,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损失巨大,存世极少,世传多为隶书所记,故称今文经。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夹墙内发现一批以古文书写的儒家书籍,被称为古文经。
由于今、古文经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较大出入,因而产生两大学派之间的争论。
对经文的解说不同,是两大学派之间的根本分歧所在名词解释:
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其中寓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精华,可以垂教万世,所以解经多着意于阐发其中的“微言大意”。
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六经不过是他将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作为传授弟子后人的教科书而已,所以解经多侧重说解章句训诂、名物典章。
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经王国维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
影响名词解释: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名词解释: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以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影响最大。 国子监刻书
⑴国子监的刻书目的不在盈利,而在广布教化,传播文化知识,以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书价非常便宜。
⑵刻书内容四部皆备,其中以正经正史及子部医学算术书籍为多。经史之书关乎教化,医学算术关乎百姓生计,所以最为重视。⑶实行“三校制”,故刻书质量精审可靠。
⑷并非全在汴京雕印,相当一部分交杭州刻印。因为杭州刻书技术最为精工
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
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
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
5.地位显赫,作用突出,示范带动全国出版业
所谓私刻,又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刊刻图书。所谓私刻,又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刊刻图书。私刻本往往以“某堂”、“某斋”、“某宅”、“某府”、“某家塾”等字样为标记。
私家刻本在总体上优于其他版本原因可以从刻书程序上来分析名词解释:
第一步,选择优秀底本。这是保证刻书质量的先决条件
第二步,精审校勘。这是保证刻书质量的关键。
第三步,请名家手写上版。
第四步,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
私家刻书的历史贡献
1.着力搜求辑佚古代典籍
2. 有条件改进提高刻印技术
3. 治书之学成果丰硕
私刻技术最高,刻本质量最好,贡献突出。
明代前期私刻不多,传世以游明所刻《资治通鉴》最精美。
中期私刻影宋异常活跃,如嘉靖四年震泽王延吉影刻黄善夫《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刻印精良,曾被误为宋版。
明代后期私刻业愈加繁荣。